• 77阅读
  • 0回复

白山黑水见豪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03
第1版(要闻)
专栏:东北的探索人文篇

  白山黑水见豪情
本报记者段心强卢小飞
终篇的话
《东北的探索》,从10月24日与读者见面,今天刊登的是最后一篇。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曾为共和国的工业化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改革的年代,东北也建立了新的功勋。记者采访归来感受尤深的一点是,东北广大干部群众那种顾全大局、不畏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虽然东北在前进中还面临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但已迈出了新的步伐,摸索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前景是光明的。在中国经济改革的鸿篇巨著中,东北一定可以写出灿烂而富有魅力的一章。
这组报道陆续见报过程中,得到许多读者的好评和鼓励。他们认为,正当东北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候,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东北的探索》,是对东北广大干部群众一种及时的鼓劲。如果所言非虚,那只是我们学习贯彻江总书记视察本报时重要讲话的一点初步成果。我们有决心,今后一定要以更多更好的成果奉献给广大读者。
最后,我们再一次深切感谢东北干部群众对本报这次采访活动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
当我们这组专题报道和读者见面时,凛冽寒风已“嗖嗖”地穿透林海,在松辽平原上荡涤,黑土地去掉最后一件绿衣,袒露出它原始的犷悍与苍劲,倏忽间这风景催人想起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文化与东北人。
共和国的工业大厦上,牢固地筑砌着东北的基石;共和国的产业大军中,老英雄孟泰、铁人王进喜、劳动模范王崇伦……像一排路灯引导着人们。今天,在向市场经济的大进军中,铁骨铮铮的东北人不再只是讲述昨天的故事,而是探索如何把科学的大工业文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地结合,铸造出新时代的文明。
东北,最早孕育出中国的大工业文化精神,却因为成熟所产生的惯性而步履艰难;但也恰恰是它所蕴涵的理性与科学使东北人猛醒
东北,被称为老工业基地,与其它经济区域相比,它比较成熟。
建国以来,东北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基础工业和技术装备工业基地,数十年积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群体。有冶金、机械、化工、能源、木材等大生产基地,内部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即便在工业建设全面开花的今天,东北的国有大企业仍占全国17.28%,中型企业占全国13.24%,东北人里几乎有一半是产业工人或工人家属。现代大机器生产、训练有素的产业大军,孕育出比较成熟的大工业文化。正是这种大工业文化造就了东北人坚韧、牺牲的精神,为共和国的工业化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也恰恰是这种比较成熟的大工业文化,使东北人在迈向市场经济时步履蹒跚。成熟伴随着惯性,惯性有时也可能变成惰性。与现代大机器生产相适应的大工业文化,以组织程度高、纪律性强、行动统一为特点,然而它也会使人太守“规矩”,缺少创新精神。而市场经济作为竞争经济,不仅要求人们遵纪守法,也要求人们开拓自强。墨守成规,怎能有新的天地?
但人们没有忽略,这种大工业文化精神毕竟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它赋予人们深刻的反思能力。把大工业的组织性与市场经济的开拓性结合起来,就会创造出新时代的大工业文化。
吉化是我国著名重化工业基地,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曾为全国化工企业之最。这样好的企业,却在转型时期有过三年痛苦徘徊。但反思之后,吉化迈出的改革步伐是惊人的,人称“三年三大步,步步向市场”。头一年,转机制;第二年,改体制;第三年,抓管理,可谓深思熟虑,步步为营。它调动了企业的各种宣传机器,发动群众集思广益,使改革获得企业13万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一种成熟的企业文化,不可能有此成功之举。
记者目睹了吉化30万吨乙烯裂解炉烘炉点火场面。那是大型乙烯工程的龙头装置,银色的裂解炉直指蓝天,那一时刻,在场的企业领导、工人和德、韩两国专家全都神情肃穆,它使人联想起西昌卫星发射,一种使命感油然而升。白山黑水间走过来的产业大军,有着光荣的传统,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曲折,作为民族工业的脊梁,它都巍然屹立。
广土寒天造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文化心理的嬗变未改其初衷,东北人钢筋铁骨依旧,英雄豪情亦然
已经形成体系的东北工业文化至少影响了五代人。
亭亭玉立的于沐琳说,在大企业当工程师是她从小立下的志愿,他们那一代东北孩子大都有这个理想。这个成绩拔尖的小姑娘后来成了哈工大的学生,在以生产60万千瓦电站锅炉而著名的哈尔滨锅炉厂当上了工程师,又成了该厂宣传部副部长。
谁想到,一夜之间,昨天还让人羡慕的职业,今天竟如此艰难。她不相信这会持续太久,依然执著地考取了在职研究生,继续研究企业管理。平静的叙述掩饰不住姑娘心底尚存的那份激情。
崇山峻岭,林海雪原,广寒边陲,塞外沃土……将这片土地的主人铸造得豪爽、粗砺,也使得英雄辈出。无论是当地少数民族,还是闯关东的山东、河北移民,抑或是古代流人后裔,无不为那种激越、硬朗、喜辣的文化所融合,而创造了这种文化的人,除了“铁人”式的刚强之外,还有“大秧歌”、“二人转”里的那种天然乐观。
当社会文化随着经济转型发生巨变的时候,被这种文化所化之人面临的观念冲突难免是痛苦的。民间曾流传着不少泪洒“疆场”的故事,这里不便细说,但有一点必须提及,文化心理的嬗变,在许多领域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但东北人本质上“不改初衷”。
全国机床之乡、沈阳第三机床厂也曾有过辉煌,但长期只扩大外延,不注重完善内涵,终使“门前冷落车马稀”,产品积压,资不抵债,被迫破产;哈尔滨英俊气锤厂产品“傻、大、黑、粗”,毫不英俊,直到开发出新产品,才转危为安;长春轻型汽车厂粗粗拉拉搞经营,产品科技含量低,被一汽兼并才免于一死……几番历练,人们认识到,粗犷、豪爽的地域性格,形成格调激昂却粗放单一的文化,它使人自信进取,但常常是重视规模,忽视内涵,只求数量,忽视质量。
一次厂长、经理座谈会,一句不经意的“咬咬牙挺过去”打动了记者。那是在长春,会议由王云坤省长主持,诸多国有企业形势正不乐观,记者私下了解到企业的委屈,但会上没人喊冤叫屈。发言人是通化钢铁公司总经理张今太,而今,通钢在他们的努力下已转危为安。记者没顾上找他聊,但那句“咬咬牙”却令人感到了分量。
以后的采访中,记者在东北各地都能遇到“咬牙”闯关的人。可以说,东北上下各界都进入这样一种状态,并做好了跨世纪的准备。“咬牙”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意味着一种承受能力,也意味着一种境界,还蕴涵着艰难探索。不记得是哪位企业家说过:“我们是共和国的长子,长子的首当义务是替父母分忧。”可谓适时地固守着传统,而不改的“初衷”已经深深根植在企业的命脉之中。东北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慢了一拍,但在这慢中却也默默地为共和国改革的探索作出了奉献。
东北正在营造新的文化环境,英雄辈出的黑土地,开掘着新的文化资源
在东北各大城市里,企业的影子无处不在。哈尔滨的动力区、平房区,沈阳的铁东区、铁西区……周围社区深深锲刻着企业的烙印。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至今还是正在攻克的难题。
构筑起一座坚固的大厦,反过来却被它束缚住手脚,当人们努力摆脱困境的时候,这个文化的悖论开始不断被人们提起。
近年来,已有学者严肃指出,东北的状况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人们思想观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孪生出保守、封闭、依赖的习性,制约着人们大步投身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现象不做认真清理,改革不可能顺利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文化,这也是东北正在探索的课题。
不知是南风北渐的影响,还是屡屡碰壁后的省悟,近年来东北经济舞台上涌出的新人,都有一种兼济天下的胸怀,当然,他们的行为中也略带着东北式的潇洒。爽朗的辽宁姑娘姜晓秋,勇敢地报名应试国家公务员,以优异的成绩坐到了省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位子上,开始思考东北发展的诸多相关课题。更有一批企业界的佼佼者,再度为造就能征善战的企业职工队伍沥血呕心。辽宁锦西化工总厂厂长方福生反复琢磨市场,发现价值规律并不是万能的老师,但却是瞧病的医生,能治疗生产中的痼疾。他从金刚石和石墨对比中得到启示———两者成分相同,只是分子排列不同,一个坚硬,一个松软。于是,他据此重新组合员工,200名精明强干的干部、工人到一线搞推销,多年积压产品销售一空,企业转亏为盈。
与齐鲁、吴越、燕赵、巴蜀等文化相比,东北的文化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没有那么强大的传统力量,这使人们能够比较从容地摆脱惯性,培育开发新的文化资源。
辽东半岛的明珠大连,从开辟新财源和改造城市入手,开拓出振兴经济的新思路,改造沙滩,治理污水,拆除破房、栏杆,种树种草,城市更绿了、更美了、更亮了。人称“绿色文化”。市长薄熙来认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永远不能走出旧有的轨迹,他提出城市“不求最大、但求最好”。高品位的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投资者,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
吉林延边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每年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沈阳百货大楼拥有一大批劳动模范,商店打出“劳模牌”,让劳模挂牌上岗,引来众多顾客,人称“劳模文化”。它给商店带来了效益,也提高了整体文明服务水平。
“傻大黑粗”曾是人们评价东北产品时最常用的形容词。今天,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东北,正为改变这种形象营造新的文化环境。为共和国工业化创造过辉煌的东北,正在新的历史时期再现风流。
(附图片)
压题照片:开发建设中的沈阳辉山风景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