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感受苏格兰艺术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03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感受苏格兰艺术节
晓慧
仲秋前后,一支全副“武装”的苏格兰风笛队把个风情浓郁的苏格兰艺术节带进了京城,为金秋平添了几分欢乐。出乎意料的是,一向自认为对音乐木讷的我,竟被这些异国情调的民族音乐感染得浮想联翩。
那日在北京音乐厅,独唱音乐会正式开始之前,3名风笛手、2名鼓手、1名指挥组成的苏格兰风笛队率先列队入场,一色的古典黑军礼服上缀满了装饰,下身是格子裙似的“吉尔特”,脚蹬高腰毡靴,长穗黑礼帽下人人一脸庄严,既有军乐队的威严,又不失民族乐队的诙谐。当一支古老的风笛乐曲回响在音乐厅时,一幅英国北部苏格兰高地辽阔而苍凉的图画便飘入了脑海,它让人想到这是块哺育豪放、坚韧民族的土地,是谱写威廉·华莱士式英雄史诗的地方。那颇似唢呐如泣如诉的声调,还能唤起对中国黄土高坡上民风民情的眷恋。
音乐会正式开始了,退去了热闹的风笛队,舞台上只有一架钢琴为女中音歌唱家克莉斯蒂娜·凯恩思伴奏。克莉斯蒂娜一袭海蓝色的长裙,文雅、自然,她微笑地靠在钢琴旁,仿佛她面对的是来参加家庭聚会的朋友,温暖、亲近。圆润的歌声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荡漾开来:“听,听,云雀!”、“我的歌温柔地……”、“白蜡树林”、“金发小伙”、“冬天过去了”、“在那边城堡上”、“吹声口哨我就来”……一支又一支歌曲,时而忧伤,时而欢快,就像一位母亲在讲述一个个古老而动听的故事。我从没想到在剧场里听音乐还会有这般亲切的感觉。
几天以后,阿利·贝恩和“湖边伙伴”乐队在保利大厦的演奏,展现的则是苏格兰男子汉剽悍与力量的世界。完全个人风格打扮的5名乐手,操持着十几种苏格兰民族乐器,演奏了“设特兰地区吉格舞曲”、“格陵兰男子之歌”、“威斯忌精神”、“破晓”、“壮老爹剑舞曲”、“汽船”、“冬夜”、“吉利安双人舞曲”等等,明亮欢快的节奏、粗犷热情的风格把整个剧场带入了热烈、亢奋的状态,连一向矜持的英国观众也禁不住叫着、笑着、跟着拍手击节,若不是座位的限制,定会有人随声起舞。这种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活泼泼、火辣辣的音乐情感,恐怕只有在民族音乐中才享受得到。
说实话,苏格兰艺术节敢于与荷兰阿姆斯特丹交响乐团、奥地利维也纳爱乐乐团几乎同时出演于京城,表现了一种自信。因为两者相比,前者无论如何也不可与那些世界级音乐经典的华美与辉煌同日而语,就像野菊花在宫廷牡丹园里黯然失色一样。然而,苏格兰艺术家们却深信,民族音乐那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所带来的音乐与自然、与生活的无比亲近,是任何宫廷音乐所望尘莫及的。它随时随地给生活增添的芬芳与美丽使它独具魅力。
据说,英伦三岛许多音乐家,在经历了19世纪英国音乐的衰落之后就意识到,民间音乐动人质朴的曲调才是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是音乐文化的重要财富。因此,“从19世纪末即开始了民歌再发现和搜集的巨大工作”,以期英国音乐在世界乐坛重新崛起。来京的歌唱家克莉斯蒂娜、提琴手阿利·贝恩等都是在国际国内乐坛很有影响的艺术家,他们重返民族音乐领域,反映的也许就是这份进取与期待。
爽爽秋风中,苏格兰艺术节结束了,但它留下的遗韵却令人回味无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