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草地深处“团结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0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

  草地深处“团结族”
新华社记者贾永周志方本报记者周笑浪
1935年秋,阿坝草原的藏族农奴娃子天宝,目睹进入藏区草原的红军队伍纪律严明,对穷人和蔼亲切,他认定“红军是真正为穷人谋幸福的队伍”,毅然丢下放羊鞭,参加了红军,时年18岁。这年,在川西北草原,有5000多名像天宝这样的藏、羌族青年投身革命。
藏、羌、回、汉族人民的优秀子弟聚集在镰刀斧头旗帜下,为共同的理想并肩战斗,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它标志党的民族政策的巨大成功。
目前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10个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8月长达16个月时间里,在阿坝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坚持武装斗争。由于历史形成的民族隔阂以及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红军初到阿坝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依靠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正确的民族政策,赢得了藏、羌族同胞的支持,终于征服雪山草地,昂首北上,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在藏区的企图。
60年后,已经离休的原中顾委委员天宝在成都寓所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如果没有藏族同胞捐衣捐粮,没有藏族通司(翻译)和向导带路,红军在雪山草地的牺牲会更大。
为追寻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盛夏时节,我们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巴郎山,从夹金山下的懋功(今小金县)经阿坝自治州首府马尔康,来到因长征而闻名中外的松藩大草原。
7月的草原,蓝天白云,碧草接天,牛羊成群。
我们随意把车子停在一座帐篷前,主人闻声而出。他叫阿托·青措,今年48岁。喝着滚烫的酥油茶,我们和青措唠起了家常。青措告诉我们,他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卫校毕业后留在了城里的医院工作,现已成家,丈夫是一位内地分配来的汉族教师,有了一个5岁的男孩;二女儿初中毕业后在乡里开服装店,与一位开清真饭店的回族小伙子成婚;小女儿还在县中学读书,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只有星期六才能回家。儿子是老三,在家放牧,去年刚刚与一位羌族姑娘结婚。“今年我就要抱孙子了!”青措高兴地说。他说他家里共有51头牦牛,100多只羊,年收入2万多元。可惜草原上的风力发电不稳定,看不成电视,只能用收录机听听广播和音乐。青措对此有点遗憾。
青措还告诉我们,再过几天看花节就要到了,城里的女儿全家都要回来住几天。看花节是藏族庆祝丰收、祭祀山神的节日,每年农历6月份举行。
据州里陪同的同志介绍,在阿坝,各民族通婚是十分普遍的事,一个大家庭成员中分属两个、三个民族是常见的,四个民族同一家的也为数不少。
“那他们的孩子算什么族呢?”我们问。
“我们这里叫他们团结族。”
这称呼,真好!
纯属巧合。不久,我们又走进了一个民族大家庭——阿坝州教委。几个工作人员恰好分属藏、羌、回、汉四个民族。如果他们不作自我介绍,听着他们那一口川味普通话,和内地干部差不多的衣着,我们真分不清谁是藏族,谁是羌族,谁又是回族。作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阿坝州教委一班人亲如兄弟,工作互相支持,把阿坝州的民族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在他们的影响下,阿坝州教育系统的各族师生都非常团结。1994年,红原中学一位汉族老师急病住院,需要输血。不少藏、羌族教师闻讯赶到医院,藏、羌族同胞的鲜血缓缓注入汉族同志的体内……
阿坝州政府白秘书长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几十年来,阿坝历届州委州政府班子都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各级领导都认识到,只有搞好团结,才能搞好建设。
以查针梁子雪峰为界,阿坝全境分属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流域。黄河支流黑河、白河、嘎曲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长江水系的岷江、大金川、小金川、白水江和涪江都发源于阿坝,生活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不正像奔流不息的河水汇入长江、黄河那样,融入中华民族这个亲密温暖的大家庭吗?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