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借”出名牌来——浙江安松集团的经营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04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大世界

  “借”出名牌来
——浙江安松集团的经营术
刘鲜日
一个只有300来人的企业,今年7月份竟吸纳了50多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安家落户。这就是总部设在浙中山区磐安县的浙江安松实业集团。
“借”政策壮大自身
出生在浙江省永康市的吕高松,从小家境贫寒,改革开放以后,他靠借款创办了永康县第二毛纺织厂。结果由于管理上的疏忽,一把大火烧掉了他的希望,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务,只身来到了与家乡临近的山区小县———磐安。
磐安,传统农业发达,但工业却极其落后,到1983年,全县只有一家“一个烟囱,十八个职工”的黄酒厂。穷归穷,但这里的政策是宽松的:外地人到这里办厂,县里在各个方面给予极大的优惠。吕高松经过认真了解和分析后,决定借磐安的政策一试身手。这一试,竟在磐安扎下了根。在县总工会的支持下,办起了纺织五金设备厂,两年便还清了全部借款。
1990年,纺织行业整体滑坡,产品销售陷入困境。“山重水复”时,中央正提倡企业间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横向联合”,吕高松敏感地意识到,这种政策可能是他公司的“柳暗花明”所在,“借”政策之势,依靠国有大企业来发展自己的机会到了。
吕高松找到了天津石化这个大企业,希望能联手。起初,天津石化的有关人员觉得可笑:堂堂国家大型企业与一个几十人的小厂搞联营,太不相配了!然而,当他们亮出厂里自己研制的新产品太空棉后,天津石化决定出资。从此,吕高松借助天津石化的支持铆足劲来发展自己。先后上了喷胶棉生产线、功能化纤生产线、远红外陶瓷纤维生产线等。1994年,企业产值达到1400万元;第二年,指标增长一倍半,达到3700多万元。今年头7个月,该厂已完成产值近5000万元,年内可望突破亿元大关。
“借”人才提高档次
300来人的企业,有高级工程师8人,专业技术人员70多人,今年还新增50多个大中专毕业生。这个“强大”的知识分子阵容,集中在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吕高松的麾下,也是有一番原因的。
凭吕高松的文化程度和他的一帮穷“弟兄”,无纺布工厂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展成为今天实力雄厚的安松集团,办法只有一个:大胆地“借”人之才。
周绍华原是江苏纺织机械厂的副厂长、高级工程师,后因故离开原厂,办起自己的企业来。吕高松与周虽是老交情,但却一直不敢张口“借”他。终于有一天,吕高松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吐露了自己的心思。周见吕高松诚意有加,欣然接受,只身来到磐安,修整公司技术队伍,潜心攻关,短时期内便研制出自己的红外棉、远红外棉、远红外功能纤维等多种安松牌系列产品,领国内无纺布行业高技术新产品之潮流。
公司副总经理杨连星曾在永康市有自己的工厂,生意做得也不错。吕高松本不想委屈他来当副手。但吕高松感觉到,无纺布行业的兴旺时期就要到来,安松集团应该有杨连星这样的人来负责市场销售,最后下决心硬着头皮去请。
就这样,吕高松“借”来了上海纺织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名牌学府的毕业生,企业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开发出一大批无纺布行业的领先产品,很快提高了企业的档次。这些产品一推出,立刻被国内名牌服装厂家优先采用,并随着名牌走向全国各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