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遵义,历史与现实的融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04
第12版(副刊)
专栏:

  遵义,历史与现实的融汇
徐怀谦
到遵义,不能不去看遵义会议会址。这原是贵州军阀柏辉章在1932年为自己建造的豪华住宅。二层柱廊式灰砖结构,有好看的拱形雕饰,屋檐略为突出,二层上有带顶棚的阳台。1935年的遵义会议就是在二楼的一间宽敞客厅里召开的。会议期间,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彭德怀、刘少奇等人即在此居住。据邓颖超后来的回忆,她曾站在二楼阳台上摘槐树叶子。
今天,那棵槐树仍在,枝叶茂盛。笔者参观的那个上午,有十几只喜鹊栖在枝头,鸣啭着现世的和平与安宁。60年的时光倏忽流过,多少伟人已经仙逝,然而睹物思人,我们分明从这座建筑、这棵槐树、这群小鸟的啼叫声中感受到了伟人的呼吸、伟人的业绩和伟人的精神。
遵义会议的精神是不衰的。
史料记载,1935年1月7日,红军智取遵义城。1月9日,入城那天,正赶上下大雨,弄得战士们满身泥污。于是他们先在城外停下,洗脸洗手,然后高唱革命歌曲进了遵义城。“红军到,千人笑”,说的正是当年遵义老百姓对这支军容整齐、纪律严明的部队发自肺腑的热爱。
60年之后,1996年春,昆明陆军学校第二次来遵义举行千人千里军政综合野营拉练。一位生活在贫困山区里的老大妈,得知这个消息后,便用平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多元钱,买了糖果和毛巾。队伍路过家门口时,她把这些小礼物使劲往战士们的怀里塞,边塞边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子,都是我的儿子……”而她自己的亲儿子此时正在边疆部队服役。
遵义会议精神不衰,还得益于一些老红军战士的言传身教。李光便是其中的一位。
他是当年红军突破乌江时参军的。那时候,他还是个14岁的娃儿。他说,长征途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过草地。当年过草地,并不像有些电影、电视上表现的那样,宿营地有一堆堆的篝火,可以煮皮带煮野菜吃,事实是烂草墩子上根本没有什么可烧的。睡觉只能在稍大的草墩上两三个人背靠背地睡,吃的是各种野草野菜,只要吃不死,就只管扯了往嘴里塞。他说,他所在的连过完草地仅剩了七个人,饥饿随时都会夺走战友的生命。
他后来在总司令部勤务班当过班长,和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有较多的接触。彭德怀看他手脚勤快,很喜欢他,就把他带到延安读了一年抗大。
这是他一辈子接受的仅有的文化教育。他说:“我吃够了没文化的苦,没能为党多做些工作,不能让今天的孩子再上不起学。”至今,他已为希望工程捐款20500元钱。这对一个退休金每月只有800多元的老人来说,是多么地不易!
60年沧桑风雨,而本性不移。今年76岁的李光,平常是一身蓝布衣裤,一顶旧军帽,生活至俭。尤其让人感佩不已的是,这位曾当过遵义市劳动局长、城建局长、园林局长、政协副主席的老领导,自己的三个孩子中竟有一个是环卫工人,一个是修路灯的。
长征精神不衰,更体现在遵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在遵义市中心,矗立在花坛中央的一块写着“发扬长征精神,增强名城意识,奋发建设遵义”十八个大字的宣传牌,已经成为遵义一道醒目的风景线,植根于遵义人民的眼中和心中。
通常情况下,一提到革命老区,人们很快会想起一个字:穷。不错,对于遵义来说,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是红军长征时期进行革命战争的优势所在,却也是和平时期进行经济建设的劣势所在。但遵义人民不满足于等、靠、要,而是从劣势中找优势,变劣势为优势。
不到遵义,你真的很难相信遵义竟有这么多的全国之最——最大的钛厂、最大的钢绳厂、最大的五倍子化工医药基地、低碳锰和锰合金产量占全国第一的铁合金厂等等。以生产“风华”电冰箱、“航天”汽车和开发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而名扬中外的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全国五大电器基地之一的长征电器公司,都在遵义;作为“黔北粮仓”,遵义的水稻、玉米、小麦产量占全省的1/4。另外,它还享有“酒乡”的美誉。
如果说当年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由错误走向正确路线的转折,那么,今天的遵义也正经历着一个由贫穷走向富裕、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折。在桐梓县娄山关镇,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真实特写:已迈入小康的城郊村投资100多万元建起的少儿文化游乐园,占地16亩,水面15亩,风光宜人,设施齐全。听说该村的儿童艺术团刚刚应邀去省里的国庆招待会上参加演出,博得了好评。在镇里投资130万元于去年建成的南天门小学,我们了解到,虽然这里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但不必为上学发愁。哪家农民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费,一律由村里垫付,因此保证了100%的入学率。
靠着茁壮成长的一代代新人,长征精神将是永放光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