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农业综合开发水为先宝坻今年开发十四万亩低洼地当年收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05
第2版(经济)
专栏:

  农业综合开发水为先
宝坻今年开发十四万亩低洼地当年收效
本报讯金秋时节,宝坻县14万亩的两片大洼地上的水稻一望无际,齐崭崭,黄澄澄。可在今年初,这里还是满地白毛草,只能种玉米、高粱的低产洼地。平生第一次吃上自种自收稻米的黄庄乡侯家台村农民,领着我们观看田间纵横相连的沟渠,手指潮白河水库,喜滋滋地说:“咱宝坻的农业开发,先抓水抓对了,有水才有粮。”
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市宝坻县,57%的耕地集中在低洼盐碱地区。全县年过境水达十二至十三亿立方米,由于缺乏调节措施,洪涝、干旱经常交替发生。1992年,该县大白庄镇投资开发1万亩低洼地,改种水稻。因为水源不足,5000亩秧苗被活活旱死;另有5000亩根本无法插播,全镇损失近100万元。事实教育了宝坻的干部群众。1995年,在国家开发办、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县提出五年之内综合开发36万亩低洼地的目标,县里作出农业开发水为先的决策。去年全县主要靠集体、个人投资4000万元兴建潮白河增容工程,使蓄水能力由6000万立方米增加到9000万立方米。乡镇一级也行动起来。饱尝干旱绝收之苦的大白庄镇投资53万元,建成占地500亩的大刘坡水库。潮白河增容工程和西老口村、大刘坡、狼尔窝等三个平原水库一竣工,农民看到河满、湖满、库满,高兴地说:“有了这么多水,心里好像点亮了一盏灯,今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咱们有底了。”去冬今春,全县在14万亩农业开发项目区内开挖了31条深渠和1926条斗毛渠,配套建设了扬水点、渡槽、节制闸等,使被改造的这14万亩地真正做到田、渠、路、林配套,排蓄自如,旱涝保收。今年,宝坻县旱、涝交替,但一期开发项目区内的稻、鱼、藕安然无恙。14万亩洼地为国家增产粮食2600万公斤;扣除开发投入,项目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30元。秋后,宝坻农业综合开发第二期工程即拉开序幕,又有7万亩荒地、低产田开始改造,响起隆隆的机器声。(冯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