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决心已下定,关键在落实”——江泽民考察贵州、广西扶贫工作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06
第1版(要闻)
专栏:

  “决心已下定,关键在落实”
——江泽民考察贵州、广西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何加正郑盛丰新华社记者何平姚光
“今后五年,扶贫任务不管多么艰巨,时间多么紧迫,也要下决心打赢这场攻坚战,啃下这块硬骨头。”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全党和全社会发出的号召。
时隔不到一个月,江泽民奔赴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贵州高寒山区和广西大石山区考察扶贫工作,把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贫困地区群众的心坎。
“干部要把群众的衣食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位于黔西的乌蒙山区高寒阴湿,土地贫瘠,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封闭的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经济十分落后,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十月二十六日清晨,江泽民乘坐的火车穿山越岭,经过一夜奔波,停在贵州最贫困的毕节地区一个叫做大湾的小站。他一下火车,立即换乘汽车,向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赫章县进发。
贵州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比较大、贫困程度比较深的省份,尚有几百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部分生活在乌蒙山、麻山、瑶山等深山区,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汽车越过崇山峻岭,经过近两个小时长途跋涉,江泽民来到海拔二千三百米的珠市乡兴营村。这里有一百五十三户人家,彝族为主,目前有九十七户、四百一十三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去年人均口粮只有一百零五公斤,人均纯收入二百六十六元。
沿着坎坷泥泞的山路,江泽民走进贫困户杨世明家。眼前的景象使他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低矮阴暗的茅屋,四面透风。屋里没有任何家当,连炉灶都没有。江泽民走到用树枝搭起的“床”前,看到上面铺的是破旧的棉絮,心头像压上了沉重的石块,半晌沉默无语。
当地干部告诉江泽民,杨世明是彝族,全家四口人,人均口粮只有九十多公斤,人均收入只有一百二十多元,生活十分艰难。江泽民听后算了算,担忧地问:“还差半年粮怎么办?”村干部答道,杨世明有两个儿子在外挖煤,能挣些钱买粮。江泽民这才稍有些放心。说着,江泽民给杨世明送上两床棉被,嘱咐当地干部一定要帮助杨世明一家安排好今冬明春生活。接着,江泽民又走进另一户农民杨世华家。经过交谈,江泽民得知,这家共有六口人,人均口粮不足一百公斤,收入不足一百九十元,杨世华患风湿病的爱人因无钱医治,无力地躺在床上。江泽民看后心情异常沉重。
在贵州期间,江泽民连续走访慰问贫困农户。其中,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光明村大小塘村民组的苗族农民高毛翠一家的生活窘况使他久久难以忘怀,一路上曾多次提起。
高毛翠的丈夫,几年前不慎溺水身亡,高毛翠一人拉扯着四个孩子,靠举债、借粮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在她的茅屋前,江泽民详细地询问她的生活情况,问她家里有几口人,多少地,几个劳力,一年能打多少斤粮,够不够吃等,高毛翠一一作了回答。当听说由于生活困难,孩子都上不起学时,江泽民特别叮嘱当地干部,要想办法帮助孩子上学。他语重心长地说:“有文化才有希望啊!”走进高毛翠的茅屋,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亮,江泽民指着用树枝搭成的四面透风的墙壁说:“这样的房子遇到刮风下雨怎么办呀!”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帮助她把房子修一修。
事后,江泽民对当地干部说:“在贫困地区,要把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什么问题比贫困群众吃不饱、穿不暖更大呢!我们当干部的一定要把群众的衣食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千万不能穷在深山无人问啊!”
“既要正视困难,更要看到希望”
扶贫是一场攻坚战。
在贫困面前,贵州和广西的广大干部群众没有望贫兴叹,退缩气馁,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开发式扶贫,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老鸦山村民组的23户苗族农户,过去居住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缺水,无电,没路,自然条件恶劣,人均收入只有200多元,人均口粮不足230公斤,多数农户住的是不能遮风挡雨的茅草屋。当地政府为了彻底改变老鸦山的贫困面貌,提出了移民搬迁扶贫的思路,于1994年帮助他们建起了罗依新寨。
10月28日下午,江泽民乘车来到罗依新寨。村民们像过节般穿起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吹起芦笙,跳起舞蹈,欢迎总书记的到来,山寨一片欢腾。
江泽民看到,平坦整齐的石板路在山寨纵横延伸,一栋栋新砖瓦房错落有致,供休息纳凉的亭子点缀其间。村干部告诉江泽民,现在全村23户人家,家家住上宽敞的瓦房,村里通上了自来水,拉上电,办起了电视转播站。
在参观了村电视转播室后,江泽民来到苗族村民唐正章家。65岁的唐正章拉亮电灯请总书记看他家的存粮,江泽民高兴地抓起一把稻谷问:“共有多少斤?”“2000多斤。”“在山上有这么多吗?”“没有,没有。”
47岁的唐正明见总书记走进家门,更是激动不已。他连声说:“过去在山上苦得很,现在电有了,自来水有了,粮食增加一倍,收入增加一倍,孩子也都上学了,感谢政府,感谢党。”
看到老鸦山村民正在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江泽民倍感欣慰。他欣然加入到载歌载舞的苗族村民行列,同他们一起和着乐曲的节拍跳起舞蹈,欢乐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广西百色是老少边穷地区,也是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动和领导百色起义的地方。近年来,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八五”期间,全地区共解决了110万群众的温饱问题,农民人均收入从1990年的283元增加到1995年的909元,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187万下降到1995年的86万。
11月1日上午,江泽民重访了他六年前到过的百色地区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当时,这个村是全县有名的特困村之一,人均收入只有220元,人均口粮不足100公斤。
当地干部向江泽民兴奋地汇报永常村这些年发生的变化:1990年后,村干部牢记总书记嘱托,带领全村走就地开发和异地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发动群众种竹子、种甘蔗,养猪、养牛、养羊;同时带领群众到平原地区参与冬菜、芒果开发,仅冬菜一项人均收入就有1000元以上。村里还办起了水泥砖厂、石场等企业,年产值30多万元。1995年,全村人均收入718元,人均有粮196公斤,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从1990年的96%减少到17%。全村还新建砖瓦房81栋。十个自然屯通了电,八个通了公路,一个通了自来水。广西军区捐资援建了希望小学,全村儿童入学率达到98%。
江泽民听了介绍十分高兴。他希望当地干部群众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国家的扶持和社会的帮助下,进一步脱贫致富。
在田阳县,江泽民还顶着烈日察看了位于右江河谷的万亩芒果基地。站在坡上放眼望去,40万株芒果树郁郁葱葱,漫坡遍野,一眼看不到边。当地干部告诉江泽民,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现在全县已建成了近12万亩的芒果园,成为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江泽民听后详细地询问芒果的生产情况,从芒果的品种、栽种、施肥、剪枝,到一株能结多少果,一亩能产多少斤,能给农民带来多少收入等等,问得非常仔细。他勉励当地干部一定要把这件造福于民的事情办好。
沿途,江泽民充分肯定了贵州和广西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带领群众继续奋斗,争取更大成绩。他一再鼓励贫困地区的同志要振奋精神,增强信心,既要正视困难,更要看到希望。
“落实扶贫工作的关键在干部”
“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奋斗目标、工作方针都已明确,攻坚部署已经展开,现在的关键在落实,落实的关键在干部。”一路上,江泽民多次和各级干部交谈,商讨如何把中央的战略部署一直落实到每个贫困的乡村和农户。
10月26日下午,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座谈会在六盘水市水城矿务局简朴的招待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地、县、乡、村各级干部。
水城县委书记王贤周第一个发言。他本来想按事先准备的稿子谈。江总书记见后用商量的口吻提议:今天大家发言都不要念稿子好不好,我们在一起聊聊天,敞开思想说嘛!会场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盘县特区珠东乡党委书记王时明在发言中认为,要想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关键要抓好党政班子建设。他告诉江泽民,过去全乡23个村支书平均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于是下决心调整了村级班子,使村支书平均年龄由62岁降到36岁,文化程度普遍达到初中以上;村主任平均年龄由57岁降到35岁,不再有文盲。新班子有干劲,不少村工作很快有了起色。他还谈到,这项工作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压力。江泽民鼓励他说:“做得对就不要怕风言风语。”
威宁县委书记李三旗谈到,贫困地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缺乏,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全县青壮年中文盲就有5万人。有些少数民族群众不懂汉语,同外面交往更少,比较闭塞。
封闭、缺乏交流是影响贫困地区脱贫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听到这里,江泽民说,各民族之间一定要加强交流,少数民族要学讲汉语,汉族干部也要注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县委书记下乡总不能老带个翻译吧。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修路干什么?为了交流。学习民族语言也是为了交流。各民族之间加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团结合作,才能更好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实现共同发展。他希望贫困地区干部要扩大视野,多和外界交流。同时希望交通、邮电等部门多多扶持贫困地区。他说:“一是要通篓路,二是要通话。交通、邮电部门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发言一个接一个,江泽民也不时插话,同大家一起讨论,会议开得十分热烈。有的向总书记介绍自己地区的扶贫发展规划,有的列出正在实施的开发工程,有的讲到班子建设、人才培养对脱贫致富的重要性,也有的谈起本地的资源优势……
天色不觉已晚,江泽民见还有几个村支书未来得及发言,便提出座谈会再延长一会儿。他要求村支书们重点谈一谈集体经济实力问题。他说:“一个村子如一点集体经济实力也没有,村支部、村委会的工作就不好做,就会影响村里的凝聚力,影响为群众办实事!”
六盘水市六枝区中寨乡火炕村党支部书记李昌学见总书记点名叫自己发言,不免有些紧张。江泽民和蔼地说:“你莫慌,就把我当成你们的村委会主任嘛!”李昌学见总书记如此平易近人,紧张的心情也就松弛下来。他告诉江泽民,现在村里办起了一批矿厂,有了一定积累,已为全村群众通上了自来水,修筑了公路,盖起了新的教学楼,架设了电线,安装了直拨电话,对贫困户的子女实行免费上学。江泽民听后高兴地问:“入学率多少?”“百分之百。”“好啊!看来,只要集体经济实力壮大了,就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
座谈会一直开了三个多小时。夜幕降临了,大家仍感到言犹未尽。
一次次座谈,一户户走访,总书记的关怀与期望使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在贵州,在广西,江泽民分别就如何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再次发表了重要讲话,而这,必将进一步激励所有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坚定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和行动。
(附图片)
10月25日,江总书记在遵义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会见老红军代表。
新华社记者齐铁砚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