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梅兰芳公园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1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旅游杂侃

  梅兰芳公园随想
艾丰
梅兰芳是我国人人皆知的京剧大师,也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他创立的京剧“梅派”艺术,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永放光彩。我从小就知道梅兰芳,但去年才知道梅兰芳的故乡在哪里。
到江苏省扬州地界的泰州市,采访春兰集团。工作完毕,主人说,来到这儿不可不看梅兰芳公园。“我们这儿是梅兰芳的故乡啊!”这一句“邀请词”就足以了。
梅兰芳1956年特意回到故乡,看望乡亲。为了纪念这位艺术大师,当地人民从1984年开始,兴建梅兰芳公园。这是一个幽静秀丽的所在。公园主要是由“纪梅四绝”组成的: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名,融雕刻和古建筑风格为一体的“梅兰芳纪念亭”;由李先念题名,用明代建筑移建而成的园林式的“梅兰芳史料陈列馆”;由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题名的“梅兰芳剧院”;由当代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设计制作的“梅兰芳塑像”。泰州市政协主席陈敬毓先生在《梅兰芳与故乡》一书的序言中,开头就引了这样一句话:“梅花占魁,兰称君子”。在梅兰芳公园中,确实感到一种“梅”、“兰”般的高格调。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梅兰芳的生平和艺术介绍,更使人受到一种高尚情操的熏陶。
如何认识梅兰芳的艺术?不知怎么,当时我突然想到鲁迅先生当年对梅兰芳的“批评”。他挖苦地说,梅兰芳演戏,所以人们爱看,是因为在女人看来是“男人扮”,在男人看来是“扮女人”。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这些话,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其本意是批评中国当时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意识。在中国的艺术中,“反串”的现象(在舞台上男扮女或女扮男),不独京剧有,越剧等剧种也有。它的产生不能说与封建意识无关。但我不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对京剧和梅兰芳先生艺术的否定。
现在,全世界都承认,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而目前,它恰又遇到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其实发展京剧的道路在京剧的发展历史中可以找到启示。京剧的兴旺是以“徽班进京”为发端的。1790年,清乾隆皇帝80大寿盛典之际,浙江盐务大臣调集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徽班“三庆班”进京祝寿。此后许多徽班接踵而来,逐渐取代了昆曲和弋腔在北京舞台的位置。1828年以后,汉剧戏班又陆续进京,于是徽汉交汇,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艺术的发展和它的辐射力的增强,像其他事物一样,除了自身的完善之外,很重要的是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并用外界的营养完善自身。
人们说,日本人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好传统,其实中国人也有善于融合并从融合中形成自己创造的好传统,京剧就是一个证明。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和当今世界中,既善于吸收外界营养,又不失去自身,并形成自己的创造,发展自身,这是京剧遇到的课题,是传统艺术遇到的课题,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遇到的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