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送别周怀民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07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心香一瓣

  送别周怀民先生
冯其庸
周怀民先生以90高龄与我们分别了!
周先生是我的同乡前辈,我与他相交已近半个世纪。他年轻时家境清寒,很早就到北平谋生,供职于一家电讯局。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到了北平以后,只要有点时间,都用在画画上。那时他全靠自学,经常怀里揣着两个窝窝头,到故宫博物院去临摹宋元的真迹,往往一去就是一整天。他那时对宋元的山水画简直如痴如醉。有一段时间,他住在颐和园内,生活几乎到了断炊的地步,有一次张大千先生去看他,回到城里,就叫了一辆人力车,给他送去一袋面粉。他尽管生活这样艰苦,仍旧全心全意地追求艺术。
后来,周先生的画逐渐为人重视,能够换一点钱了,生活也稍稍有点转机。为了进一步临摹宋元真迹,他就节衣缩食,购买一些宋元的画,以便临摹。这样日积月累,周先生又逐渐收藏了一批宋元明清的珍品,而自己积数十年的功力,在鉴定古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眼力。
周先生在宋元山水画上是下过苦功夫的,因为他临过不少真迹,所以能有深切的体会,这种领悟后来都在他的画上体现出来了。我曾看过一部分他中年时期的画作,地道的宋人笔墨,行笔之峭拔爽利,构图的古雅,加上文征明体的小行书款识,即使置之宋人的作品中,也毫无逊色。周先生特别精于画水,他对宋代马远的画水,也深有研究。在不少山水作品中,对于水的描写,都很突出。他曾有一幅《北戴河》,大概是六尺整幅,全是水面和水面上飘摇于风雨中的几叶渔舟,右上角题了毛主席的“大雨落幽燕”这首词。画幅气势雄伟,完美地表达了毛主席的词意。
周先生还善于画芦塘,往往在山水画中,间以芦塘,有时是数笔潇洒,有时是丛苇密阵,都能得天然之趣。周先生的故乡无锡,是有名的太湖之乡,自然与水有缘。我曾见周先生50年代初的一批写生册页,有数十幅之多。画风是工写结合,虽然仍可见他的宋元功力,但已开始转向雅俗共赏,流丽温雅了。这批册页的成就是他善于用传统笔法以反映现实生活而达到自然和谐,达到艺术上的完美。周先生后来的山水画,逐渐减少了宋元的面貌,而增加了江南山水的特色,直到晚年。所以研究周先生的山水,可以发现他后期的山水与他前期的山水有较大的跳跃。
周先生还擅于画葡萄,他画葡萄,不仅用背面敷粉法,而且注意用光,所以写实感很强。周先生也喜欢画梅花竹石。他的梅花,铁骨冰姿,给人以凝重坚贞的感觉。
人们都一直不知道周先生作画是否从过师,有一次周先生恰好给我谈到这个问题。事情是因一篇文章引起的,可能这篇文章强调周先生的自学有点过头了,引起他的不安。他对我说他的老师是吴镜汀先生,忘记了自己的老师是不应该的。其实不是他忘记老师,而是写文章的人忽略了。就从这一点看,周先生为人是敦厚的。
80年代初,周先生忽然对我说,他要把他的藏画捐献给国家。那时这样做的人在全国还很少见。有人曾劝他卖掉一幅名画,可以买一幢住房,而他长期以来只住两小间的一套陋屋,他却坚决拒绝了。还有一次可能是住处的有关领导劝他再就地扩充一下住房,他对我说,也不必了。他宁可自己住着这样的简陋住房,却把一批宋元的珍品捐献给了国家。
周先生病重住院后,病势稍好一点,就给我来电话,说长远不看见我了,非常想念,就打个电话吧!隔了些时,我要因公外出,就到医院去看他,一进病房,几乎不认得他了。一段时间不见,有点瘦得变样了。我只好忍住心中的悲哀,默默地看着他。后来周师母对他说:“冯先生特地来看你了。”他随即稍稍转身,却对我念了两句诗,问我平仄对不对?这真是出我意料。我连忙对他说:“全对,你不要再多花心思了,好好养病!”他就默然。我大约默默地对着他坐了半个小时,就起身告辞。他微微动了一下,没有说话。
周先生的一生,是朴实的一生,勤劳的一生,真诚的一生。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卓越的,因而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但他依然一领青衫,自得其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