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街坊公益事业兴旺——澳门印象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2
第4版(要闻)
专栏:

  街坊公益事业兴旺
——澳门印象之二
本报记者江绍高
澳门坊会替民众办事的故事很多,调解青洲坊木屋搬迁纠纷就是一例。
去年9月,先是发展商压低居民搬迁补偿,以经济屋作筹码,大幅度调升楼价。青洲坊会和街坊总会出面,要求发展商认真听取居民意见,合理补偿,与政府一起妥善安置好青洲坊居民住房。时隔不久,青洲坊拆屋再起风波,发展商在事先没有通知居民的情况下,要求出动了大批警员,协助清拆木屋,把气氛弄得很紧张。街总、坊会全力调解,向有关部门陈述这种拆迁行动给居民带来的困难和问题,要求有关部门敦促发展商听取居民意见。他们的工作受到居民的认同和赞赏。
其实,坊会有点像国内的街道居委会,是社会服务团体,起始于50年代,至今已建立有25个坊会。1983年,为适应街道事业的需要,成立了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设有颐康、青年、妇幼等8个中心。坊会的宗旨明确,发扬爱祖国、爱澳门的精神,广泛团结坊众,坚持16个字方针:“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关注民生、服务社群”,开展多元服务,为坊众办实事。
街坊总会设在澳门高士德大马路47号二楼,我们造访这里的时候,街总秘书长吴仕明等详细地介绍了街坊总会的工作。比如,十多年来,参与调解居民住房问题,有4000多户居民住房得到较好解决;比如,参与对居民经济房需求的调查,提请政府制定长远性的房屋发展计划,完善房屋政策;比如,开展“独居老人调查”,推广“社区照顾”服务,各坊会、中心组织百多名义工,定期对400多名独居老人进行探访;比如,为青少年服务,开办学生自修室、督课班和失学青少年辅导班,等等。
关心教育事业,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是街坊总会的一个着力点。澳门北区坊众子弟就学困难,街总向政府申请办学,获澳督批地建校。胡氏集团捐赠全部建校经费,教青司拨款资助办校设备,一座具有现代设施的小学——“澳门坊众学校”,于去年10月18日落成启用。原本没安排这项参观的,街总的介绍吸引了我们。我们参观时,感到了一种享受,宽敞的校舍和活动场所,安装有电视教学设备,还有一个能容纳500多人的礼堂。走进音乐厅,墙上挂着聂耳、肖邦、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著名音乐家的肖像,给人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几十名学生正在钢琴伴奏下练习唱歌。(如图,江绍高摄)校长区天香向我们介绍,全校有学生540名,已经放学回家了,这是邻近的小学来这里训练。我听出,这是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歌名是《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公益事业的投入,是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的。你听,从音乐厅传出的那歌声:“辛勤的园丁培育新一代,今天深夜灯火仍在亮,呕心沥血您在写教材,高大的身影映在您窗上。啊,每当想起您敬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新长征路上老师立新功,一群群接班人茁壮成长,肩负祖国希望奔向前方,您总是含泪深情凝望!”这歌声,给人一种深刻的蕴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