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八千农家娃自费上大学淄川农村兴起人才培训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八千农家娃自费上大学
淄川农村兴起人才培训热
本报讯记者陈兴贵报道: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故里——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近日传出一条惊人的新闻:截止到1995年,该区已有8000农家子弟自费上大学。
淄川区位于淄博市中部,辖20个乡镇483个行政村。全区人口65万。目前,这里颇具规模的区、乡、村三级工业企业已达2700多家,固定资产达20多亿元,从“修理地球”到兴办企业,农民感受最深的是人才的重要。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扩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对各种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就更显得紧迫,解决“永久牌”人才的感觉变得空前的强烈。
到哪里去找这些人才呢?国家分配,供需差距太大了;举办人才招聘会,虽能选择,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89年,农民们从未考取大学的青年中选了27名到北京轻工学院去学习,迈出了农家子弟自费上大学的第一步;1993年,96名年轻的乡镇企业干部到西安乡镇企业大学学习,进一步拓宽了自费上大学的路子;同年,区政府根据该区经济、乡镇企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实际需要,制订了“万名人才工程”规划,即从当年起,每年引进1000名,培养1000名,一连5年不变。规划各负其责,层层落实。区政府的万名人才工程规划,在广大青年和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走上小康之路的农民,首先想到的是让自己的子女多学知识,多受教育。于是,他们便把高中毕业的子女,送进了山东工程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20多所省内外大学的校门。每个学生每年要花6000—10000元,3年要花20000多元,尽管这对刚刚脱贫走上小康的农民说来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农民们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寨里镇南佛村农民吕允标的话有代表性。他说:“给孩子留钱,不如给孩子知识。”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即使一些还不富裕、甚至还有困难的农民也想方设法,省吃俭用,让自己高中毕业的孩子圆大学梦。淄川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同志告诉记者,现在这里的农民不比盖房子,不比红白喜事的排场,不比吃喝穿戴和享受,而以子女能进大学门,接受好的教育为乐为荣。青年们更是勤奋刻苦。自费上大学的农家子弟,无论是家里比较富裕的,还是比较困难的,都带着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刻苦攻读,严于律己,勤俭朴素,很受校方的称赞。
淄川区人事部门为适应这种形势,及时成立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每年底,他们或向企业发调查表格,或亲自到企业了解,或举行座谈会,掌握各企业所需人才的信息。他们还和全国的10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与全国人才市场联网,为要求自费读书的农家子弟联系学校和专业。学生的培养、安排、使用,他们全面负责。区里的领导,每年还到学生就读比较集中的大学去看望,区政府和一些企业还设立了奖学金。学成归来的成百上千名农家子弟,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做贡献,有的已成为企业的专业人才,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踏实肯干,不务虚名。他们的双脚,踏在哺育了他们的家乡的土地上,可他们的目光,却是世界先进的技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