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舅舅的三次“大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3
第1版(要闻)
专栏:我看改革十八年

  舅舅的三次“大胆”
湖北省老河口市仙人渡镇 易丰伟
舅舅,一个老实巴交的山里人,没见过大世面。
70年代初,舅舅一大家子人,加上地处贫困的山区,家里几乎揭不开锅。有一天,他试着把门前树上的柿子提到集市上去换点油盐钱,结果被驻村工作队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抓住,批了好一阵子。
农村实行“大包干”后,许多人家的劳力在干完田里活的同时干起了小买卖。舅舅在家闲着不敢动,眼看别人腰包鼓了起来,他急了,心想,求安逸受穷,不如豁出去干。
舅舅的第一次“大胆”是奔忙于山区与集镇之间,贩藕、贩芝麻、贩牛、贩猪。两年工夫,他腰里有了几个钱,也摸到了一点经商的门道,创办了一家农工商公司。他起早贪黑忙购货,抓销售,两年又赚了不少。
舅舅的第二次“大胆”是在1986年,他决定把家搬到集镇住,一心一意做生意。他的想法遭到了外祖父的反对,舅舅解释说:“现在政府让我们富,还有啥顾虑。”
他把家搬到了镇上。1992年,舅舅干个体的劲头更足了。他说,只要守法经营,按时缴税,有啥不好。年底,舅舅被镇里评为先进个体大户,散发他的致富典型材料,他风光得合不拢嘴。
去年,已50多岁的舅舅有了第三次“大胆”。他认为,小镇范围小,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于是,他投资10万元在市区买了一块地皮,又投资50万元办起了一家批发中心,扩充了经营项目。今年秋,他又回到老家村子同村干部商定,准备投资20万元开发100亩荒地,办高效农业园。他毫不掩饰心中的“秘密”——有生之年要当更大的富翁。
我拿着舅舅18年前的照片仔细端详,觉得他似乎比以前还年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