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东西南北评说推广普通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3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驻地记者评说

  东西南北评说推广普通话
主持人武卫政(本版编辑):40年前的2月6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今天,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推普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方言虽顽固,推普终有成,各地情况不同,请大家联系实际,对此进行评说。
语不同音半句多
刘霄(本报驻广东记者):“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本地话。”智商再高的人也绝难想到,广州话里的“擂猴”、“多姐”、“宾抖”,就是普通话里的“你好”、“谢谢”、“哪里”。客家人说“欢迎”,内地人常听成“怀疑”,广州人说“政治”,内地人以为是“经济”。在商场购物,内地人怎么也搞不清“呀门(1元)”和“依门(2元)”的关系,和售货员喊成一片,弄得极不愉快。这种事情一多,挫伤了内地人的感情,使广东人有了欺生的不良形象,让前来投资的人碰壁卡壳,贻误商机。
赵鹏(本报驻福建记者):福建人说起方言来,我也听不懂。初到福州,在食堂问菜价,人家“一对狗”、“一堆糕”地说了半天,我还是不明白他的意思是“一块九”。闽方言差异极大,相隔数里的居民交谈起来都有困难。
钱江(本报华东分社记者):不久前上海一家有影响的报纸载文说,郊区的一位企业干部到北京去接受记者采访,因为满口方言拗不过口来,只好享受了一番“外宾待遇”,身边安排一人将他的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把周围的人看呆了。文章的主题是:不要忽视推广普通话这件事。
方言能有几时“优”
王楚(本报驻深圳记者):说普通话在深圳可以说是一种时尚,因为这个城市的400万人大部分是外来的,操着南腔北调的人走到一起交流,只有讲普通话。普通话说得是否纯正,在当地一些人眼里是文化层次高低的表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普通话说得越好。在广东和深圳的农村,那些原先既不能说也听不懂普通话的老阿婆,现在也大讲“有了文化,走出家门不受欺负”的道理,特别希望下一代学会普通话。
祝谦(本报驻新疆记者):新疆有13个少数民族,有5种文字的出版物和5种语言的广播,各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趣的是,今天,学汉语、推广普通话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热”起来了。因为新疆的少数民族兄弟要“东南飞”,去卖烤羊肉串,去推销葡萄干,不会讲汉语显然无法做生意。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必须跨越民族界限,扩大交际范围,没有普通话这一语言工具怎么能行?
钱江:上海的流动人口已超过300万,方言区被这一庞大的人群搅动起来,普通话必然成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今天的上海人对外地人说普通话是很普通的事,青年一代的普通话水平更是跃上了新层次。要我看再有一代人的光阴,上海青年的普通话水平将可以和许多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河以南地区人们平衡。
刘霄:我国众多的方言割据,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际交往圈子特别小,方言于是大行其道。现在对外交往日益扩大,方言无论如何都不够用,还显得自己孤陋寡闻,一身土气。相反,普通话却能将人“包装”得更文明更开放更够档次。在广东,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有头脑的干部,越是见多识广的企业家,普通话说得越好。讲普通话“含金量”大,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标志,最“威”了。
主持人:不能想象,如果普通话没有成为全国的通用语,统一的市场怎样形成,怎么运转。有识之士早已指出,所谓的“方言优越感”,是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背道而驰的,是实质上的自我封闭和短视。要走出地区小圈子,闯全国这一大市场,连普通话都不会说,难道要带着翻译到处走?要充分吸收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首先得打破语言封闭。操满口方言而大讲改革开放,显然极不协调。
并且,“方言优越感”只是一种盲目的自大。国家语委主任许嘉璐说,现在的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音(指音系,而不是具体字的读音)为标准音,这是自元代以来所形成的“官话”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古代的通用语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只有人民政权才能顺应语言的规律和时代的需要,运用行政的力量,科学地促进通用语尽快在全国普及。姑且不论我国各种方言彼此间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优与劣,就普通话而言,它有个超越其他方言的巨大优势,这就是几百年来的传统和40年来普及工作所造成的巨大覆盖面,这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大势”。
推普:早“播”早收广“种”广收
钱江:外来人口涌入无疑极大地促进了上海的推普工作,但如今上海渐渐进入普通话收获季节,首先是几十年来政府坚持不懈倡导的结果。上海特别重视在政府机关、学校和服务行业中推行普通话,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迅猛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使千家万户对普通话的感情日日有加。过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的方言广播,也早已为普通话所代替。在南京路两边的商厦里,到处可以见到“请讲普通话”的提示牌,这样的语言环境促使人们从不自觉走向自觉。
王楚:“请讲普通话”的蓝色小牌,在深圳的机关和公共场所也处处可见。一些“窗口”行业积极开展普通话培训,举行演讲活动;市公安局要求干警在办案中使用普通话;有的企业还把普通话说得是否纯正与工资挂钩。深圳开展普通话三级标准考核工作以来,全市共有101家“窗口”行业单位的近5万人通过了考核,领取了合格证。市政府要求“窗口”行业45岁以下的员工持证上岗。
赵鹏:据老同志们回忆,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军民协作共建,客观上打破了福建语言封闭的状态。当时活跃在八闽乡村中的工作组,主要由外来学生组成,他们下乡入户教习普通话,为福建推广普通话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在农村采访时也发现,即使是不识字的老人也能听懂普通话。
祝谦:现在新疆群众非常希望有关部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学汉语的环境。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法规:少数民族学龄儿童从小学3年级开设汉语课,高中毕业达到使用“双语”的水平,有的少数民族子女直接就读汉语学校。新疆教育电视台开辟专栏,每天一句话,帮助少数民族学汉语。去年全国公务员普通话比赛,新疆获两个三等奖,有一位就是少数民族干部。
刘霄:原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特别强调,广东作为开放地区,语言不应该封闭,否则与它的地位不相称。199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做出《关于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谢非身体力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合讲普通话。由于领导重视,传媒重视,学校重视,服务行业重视,几年前那些“洗脚上田”去务工务商的老广给内地人留下的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的印象,而如今,能讲一口比较流利普通话的广东人越来越多了。
主持人:有消息表明,随着“九七”的临近,香港地区现在掀起了第四次学习普通话热。这次普通话热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是:由分散的、自发的、商业性的学普通话转向政府带动的、在教育系统全面展开的学普通话;由单纯的语音培训走向语音测试。这是大势所趋。香港不愧是现代化的国际商业大都会,对形势的变化很敏感,欢迎一切新事物,应变能力强,推普工作一做就是高起点、高速度。香港的普通话热必将有力地促进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推普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