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生死不渝爱国情——追记旅德艺术家周仲铮女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4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生死不渝爱国情
——追记旅德艺术家周仲铮女士
刘华新
当我第一次、却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周仲铮的时候,斯人已逝。我只在追悼会上见到她慈祥、宁静的笑。这是她遗像的安宁、满意的笑。她的确可以安静地去了——根据她的遗嘱,她的画和她收藏的上千件画作及手稿,将全部献给她心心念念的祖国。她的确可以放心地去了——她的遗体将安葬在她拳拳服膺的祖国。
周仲铮,这位享誉德国的华人作家、画家,今年8月31日仙逝德国波恩,享年88岁。她本是名门之后,祖父周馥曾官至山东巡抚、两广和两江总督。在她15岁那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为求学自由,离家出走。当时,她在《新民意报》上写诗作文,与父母公开辩论,终于和双亲达成三点协议,争得上天津北洋女师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邓颖超、许广平等人,成了女权运动中活跃的一员。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周仲铮事件”。1927年,她负笈留法,后来成为巴黎政治大学毕业的第一名中国女子。她还获得过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并在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任助教。1940年,她来到德国,从事文学创作并担任柏林华侨学校校长。50年代入汉堡艺术学院、斯图加特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生前为德国作家协会和画家协会会员、波恩市荣誉市民。
周仲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艺术家。1957年,她以自己早年经历为素材,用德文创作了一本小说《小舟》,轰动德国,成为当年最佳青年读物。小说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最后又被译成中文。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的第一个海外华人作家文库就是周仲铮文库。她的画作曾在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多次展出,并先后在科隆、巴黎和罗马获得过金奖和银奖。
她远居异域,但爱国之心愈烈。抗战时期,她在荷兰作演讲,募捐医药,援助在抗战中的中国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又向德国各界作过数百场报告,介绍中国文化及中国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由于她的演讲实事求是,而且文化味浓厚,极受欢迎和推崇。她在1984年一篇回忆文章中说:“33年来,我在西德讲演约300余次。除了一次在一个小地方讲‘中国妇女今与昔’,第二天报上登文说我是红色宣传员外,其余的所得评论都极佳。”这33年的报告共900页,其复制品都寄到北京图书馆收藏。她始终爱国,但1972年前,中国与当时的西德尚无邦交,周仲铮虽有一定的名气和地位,仍觉得自己“像个游丝,毫无着落”。因此当中国大使馆在西德建立之后,她是最早赶去祝贺的知名华侨之一。她还以波恩国际妇女会会员的身份,一次即联络各国驻德外交官夫人和妇女界人士99人,参观中国使馆新馆舍。她成了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在中国使馆的帮助下,周仲铮先后四次回国探亲。1988年秋第四次探亲时,邓颖超同志两次接见了她。第一次,她没有带丈夫、德国汉学家克本同去,以为邓大姐工作忙,邀她丈夫同见是一种客气。没想到邓大姐说:你先生赠了北京图书馆许多对我们国家有益的珍贵图书,他是中国的女婿,我是想认识他的。过后不久,邓大姐在中南海西花厅又一次接见了她们夫妇。这两次见面,成了周仲铮终生难忘的记忆。她悼念邓大姐的长篇文章《一封递不到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邓颖超同志和周恩来总理的深厚感情。
周仲铮夫妇赠给中国数家大学、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作品及收藏品超过万件。她说,她唯一能为国效力的是赠送精神食粮。以北京艺术博物馆为例,接受周仲铮所赠手绘瓷盘及绘画艺术品达82件,她丈夫克本所赠兔、猫等工艺品1381件,均作为永久性收藏。周仲铮一次向天津艺术博物馆赠画近300幅。据北图蔡锡明同志撰文回忆,十几年间,周仲铮夫妇向北图赠送了大量西文图书,每年平均约500种。赠书中不仅有她本人著作,还有历史、文学、艺术、国际关系等不同科目的图书;既有价格昂贵的多卷百科,也有两位老人亲手一页页复制的绝版书。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德国,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常常是拿出一个月退休金的一半去购书、复印书、寄书。
“我是一片落叶,落叶在寻找自己的树。”周仲铮生前的一首德文诗《落叶》这样说。周仲铮的丈夫克本先生两年前去世后已葬于北京,周仲铮也早在数年前就办好了回国安葬的手续。她将回归故土,连同她的作品和收藏品,连同她生死不渝的爱国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