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一个农民口里的乡村教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4-14
第3版()
专栏:

一个农民口里的乡村教师
山川 王德兴
你知道善车峪吗?它在陕南的雒南县境内。这条峪道长三十里,直通秦岭山下,两旁是悬崖高峰,道上到处是鹅卵石。从前,有段歌谣说:
走进善车峪,步步踏石头,
石头我不怕,粮款叫人愁。
那时节,咱庄稼人连顿包谷糊都喝不饱,更谈不上学文化了。全峪八十七户人家没有一个识字的。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关心山区农民,利用峪里的一座空房设立了一所小学校。这真是一件大喜事!老人们咂咂嘴说:自古以来,咱峪里人耍镰弄扁担,都尝过不识字的苦处,今后都得叫娃娃去念书。可怪,请来的教师一个个嫌这里山高坡陡石头多,不习惯喝包谷糊,住不了多少日子就出峪了。
一九五二年春天,峪里又来了个小学教师。他叫王化民,年纪有四十上下,中等身材,脚上穿着一双麻鞋,裹着绑腿,穿一身粗布袄裤。他一到峪,不嫌长短,自己担水、扫地、做饭,看他那副神气跟山里人不相上下。当时,我心里捉摸着:人倒是个好人,不知学问怎么样?能不能把娃娃教好?
有一天,我有事去潼关城,路过学校门口,听到王老师正在教课哩,高一声、低一句的:
好娃娃,好娃娃,走路不能踏庄稼,
不烧包谷不偷瓜,豆荚不能白糟踏。
又听他向学生讲解说:“庄稼全由咱伯叔们种下的,不知费了多大辛苦,咱们绝不能胡浪费。……”我听着听着,猛然记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我们峪里吴进宝老汉,有个独子叫羊娃,十二岁,从小骄生惯养,从学校回到家里就不爱动弹。这事叫王老师晓得了,他不顾山高路远,亲自找吴进宝两次,他说:“对羊娃,不能太溺爱,他重活做不了,扫院、拾柴该让他学着做。”他又常对羊娃说:“你该好好劳动哩,一个人生在社会上,当个劳动模范好,还是当个懒汉好?”后来,羊娃回到家里见啥做啥,满听话的。
王老师刚进峪的那年夏季,有一天他在野外蹓跶,看见峪里张金明互助组的两个组员在争吵。他前去一问,知道争吵的原因是组里的工账没有算清楚。他帮着平息了口角以后,对张金明说:“这都吃亏在不会记工算账,往后我帮你们好啦!”
从这以后,王老师的那只堆满学生作业本的桌子上,新添了两本账簿子。每天天一黑,张金明就来找他;他就帮助把账记得整整齐齐的,每隔十天半月,还要结算一次。
有一次在记完了账以后,他问张金明:“你说该怎样才能当个好组长?”
“那还用你问?”张金明毫不考虑地回答:
“只要起的早,腿勤些,叫人上山挖地就对了。”
“这不行,差得远呢!依我看,当个好组长首先要能给大伙出主意,想办法,叫地里多打粮,把咱这穷峪变富峪。这就得学习人家的好办法。”
张金明是个年轻小伙,跳起来说:“对!可亮清了,我今后要好好学习。你能教咱学文化吗?”
王老师说:“甭忙,咱峪里不识字的人多着哩,成立个民校看多好。”
王老师后来跟村长研究好了,就在那年八月成立了民校,报名的有三十多个。我也参加了学习。他白日教娃娃,黑里教大人,工作也够忙的。可是他呀,嘿!既能吃苦,又耐烦,实心实意把娃娃、大人都教好。
峪里的人因没念过书,刚开始认字真不习惯,总是丢东忘西,提起笔像有千斤重。我想:咱是近三十岁的人了,学不学没啥相干,心想打“退堂鼓”。
你说怪不怪,我两晚上没去民校,王老师却上门找来了。
黄昏,峪里雾气腾腾,王老师提了个灯笼来到我家房檐下,没进门他就问我:“这两天怎么不来?是不是嫌我教的法子笨?”
我脸上直发烧,忙分辩:“不是,不是。怪咱脑筋不灵醒,认不进去。”
他笑了笑说:“学文化不能性急,慢慢来。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谁从娘肚子出来就能认得字。”他拍着我的肩膀又说:“你才三十岁的人,往后日子还长哩。只要肯下苦工,我管保叫你学好。”
他又讲了一阵学文化的好处,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我看着他的背影,半天说不出话来。我想:人家是为的啥呢?跑了六里路来叫咱,还不是为咱好!
开始大伙的学习劲头不大,王老师也晓得这一点,可是他不灰心,想法寻窍道要教会大家。不久,他买了几册新戏本,一边唱,一边讲。慢慢地大伙又有了信心。没过半年,我学会几段戏词,也认会了二百多个生字。
王老师在我们峪里停了两年,每天自己担水做饭,没明没黑地苦干,从来没提过出峪的话。他不光把娃娃们教得个个能写能算,做活勤俭,还把我们庄稼汉也教成有文化的人了。就拿张金明来说吧。过去他一字不识,如今能写下全峪人的名字,再也不愁组里记工算账的事了。还有李长世,过去双手划不成八字,今年可怪,春节时给自己家门上写了副对联,上联是“努力生产光景好”,下联是
“互助合作多打粮”。过去,乡里来了公文没人会认,如今八个互助组都订了“陕西农民报”,人们念起来哗哗哗的。
王老师的功劳多得很。去年,人民政府统购粮食时,他一有闲空,东家门出,西家门进,到处宣传总路线,使大伙心明眼亮。平常,他对峪里的事儿也挺关心。谁要写个条条啦,军属要写封信啦,只要有人请他,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他也会把碗撩下。
他为啥不嫌这里偏僻?他为啥那么替众人出力办事?我看,这是因为他喜欢俺峪里人,他只往前走,不往后看。
去年冬天,学校快放假的时候,人们都耽心着,怕上级把他调到别地方去。乡亲们商量好,给乡人民政府写了一封信,要求不要调走王老师,永远留他在峪里教书。这事给他知道了,有一天走来对我们说:“学习了总路线,我心里更豁亮了。咱这山沟沟也能成立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一步步走向社会主义。那时候,当社长、会计的,当农业技术人员的……说不定尽是现在的学生娃哩!只要工作需要,我要和大家永远在一起。”
王老师的眼光看得多么远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