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文学未必“嫁”电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3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论

  文学未必“嫁”电视
张儒昌
自有电视,进而被称作艺术,它就越发红火了。垂青于音乐、戏曲、相声等等,就催生了MTV、戏曲电视、相声电视……至于文学,除了名著们排着队等待电视改编,还有了一种LTV(L——literture:文学),也许是一旦“嫁”给电视,就要改姓,译过来,就叫“文学电视”。
原本有个称作“电视文学”的东西,按教材说法,是“为制作电视文艺节目编写的文学底本”,即所谓“脚本”吧,大概不是LTV。那么,何为LTV呢?
曾“读”过(又该是“看”)变成LTV的散文名著《母亲的厨房》,总觉得比读原著时少点什么。也许是因为“演”出来的母亲不是“读”出来的母亲;一名演员的读,顶替了我们各不相同的读;一名演员的理解,取代了我们千万人的理解。我们总是处在接受他人馈赠的那个地位——却又总是不能得到自己企盼的享受。这是因为:
文学是“品”出来的。消沉时给我慰藉,迷乱时使我清醒;与她拥抱时,是与作者心有灵犀;与她握别时,给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空间,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任何诠释、雕饰。而电视是刻意于“栩栩如生”,却又难免鲁莽灭裂;一大堆演员的喧嚷躁动,搅碎了与作者心语交递的清幽;一个个逼面而来的特写镜头蒙太奇,使我失却了选择和回味的从容。曹雪芹塑造了一个林黛玉,于是,每个人心中就都有一个各自不同的林妹妹——这是文学,“未嫁”的处女;导演选择了一个林黛玉,其实是把他心目中的那一个献诸公众,于是,大家只能共有一个相同的林姑娘——这就是电视,就是“嫁”给电视的文学。
文学是写出来的,电视是演(或“拍”)出来的。文学写心、写情、写思想,写出无“形”而又无限的形象,几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状。而电视要拍、要演这些东西就只能“声形并茂”了。演一个梦,梦就成了现实;演一种思想,思想就成了行动。就仿佛桃子抓到手里变为石头,月影捧出深井则变为一掬清水。文学的“写”,自是“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电视要拍,就只能虚实如一了。未嫁与电视的《母亲的厨房》,是作者与读者共同营造的艺术空间;而变成了LTV,让不善表演的原作者走进了外景地,让扮出来的母亲走了进来,让朗诵散文的演员也挤了进来,唯独是把读者撵了出去,这个“艺术空间”,就显得十分狭小、拥挤、嘈杂。对于文学,读者是审美主体,是“进行艺术再加工的创作者”;而在LTV面前,观众却仅仅是宛若行乞的接受者。
于是,我们真怕电视把文学“娶”之殆尽,夺走了我们心目中《蜀道难》的奇丽、《赤壁赋》的深旷……虽然,LTV还没有这么大的胆量。
时人崇尚艺术上的嫁接、综合,MTV、LTV等概莫能外。但是,电视并非容纳百川的艺术之母,也不会呈现“罢黜百家,独尊TV”的局面;一切艺术,都“嫁”给电视,也未必幸福美满。所以,文学,又何必争“嫁”电视呢?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泉山区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