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我本是山里的放牛娃”——记广西“十杰青年”、桂平市市长助理莫兆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6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我本是山里的放牛娃”
——记广西“十杰青年”、桂平市市长助理莫兆钦
王荣力
位于广西大容山深处的桂平市中沙镇,曾是个出了名的穷地方。自从莫兆钦记事起,贫困就深深烙在他的脑海里。
莫兆钦15岁那年,母亲患风湿性关节炎不能下地劳动,父亲瘦弱的肩膀挑起养活全家六口人的重担。就在这一年,莫兆钦含泪离开了学校。
初中生莫兆钦当上了放牛娃。一个人成天和牛厮守在一起,冷清寂寞,他就靠读医书打发长长的日子。曾是当地名中医的祖父留下的几卷破损泛黄的医书,陪伴着莫兆钦度过整整两年放牧生涯。
莫兆钦的刻苦用功引起了乡亲们的注意。一天,大队支书和小学校长找到他,请他出任民办教师。就这样,莫兆钦拿起了教鞭。在距大队部最远的山塘山小学,莫兆钦的生活是“校长到员工,一人揽在胸;教文又教理,烧火带打钟;一至四年级,同在一室中;白天陪顽童,晚上伴清风。”
在艰苦的教学生涯中,莫兆钦没有丢掉他心爱的医书,并尝试着为缺医少药的山区妇女诊治妇科病。
乡亲们都很喜欢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小老师。1972年9月,他被大队推荐到桂平县师范读书。告别山村那天,全村人都来了,大家舍不得他走。他对乡亲们说:“我会回来的!”
一个意外的事件使得莫兆钦改变了生活轨迹。1979年,山村罗汉果丰收,可是乡供销社不再统购包销了。乡亲们个个愁云满面,他们纷纷来找莫兆钦,“你有文化,给想想办法吧。”
莫兆钦无法拒绝乡亲们求助的目光。他狠狠心,辞去每月有二十多元收入的教职,走出大容山。经过一个多月的周折,他终于在玉林找到收购单位。几十万公斤罗汉果一下卖出去了,扣除各种费用,莫兆钦净挣1万多元。
第二年春,莫兆钦用这1万多元购买了1万多株新品种罗汉果苗,免费提供给乡亲,他包收包销。果农们有了生财之道,莫兆钦也迈出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
1985年从广西药校培训班毕业之后,莫兆钦利用大容山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先后开发出“益智健儿粉”、“肤阴洁”等产品,创办起广西源安堂制药厂。历经几年的艰辛和磨难,源安堂已经成为桂平市一枝独秀的制药企业。1991年,它的产值是650万元,利税是150万元,到1995年,产值已达1.53亿元,利税3300万元。昔日莫兆钦放牛的荒山僻野,如今已矗立起一座按照国际GMP标准兴建的现代化企业。源安堂的崛起,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致富道路上先行一步的莫兆钦,从来没有忘记那些还在和贫困搏斗的乡亲,总是尽最大努力搀扶他们。自从1991年企业有了转机之后,每逢春节,他都要拨出5万元,慰问山区的教师和困难户。上国村要建小学,他捐出10万元;容北村要修路,他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收入;中沙镇要安装程控电话,他慷慨解囊,又拿出17万元;闻知河池地区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他悄悄寄去3万元……
莫兆钦的高尚品德和经营才干得到了自治区和市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拥戴。1994年8月,他被任命为桂平市主管乡镇企业和教育的市长助理。工作岗位的变化,使他视野更开阔,压力也更大了。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嘱托,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振兴桂平的事业之中。上任一年多,他跑遍了桂平三十多个乡镇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处,他都要帮助当地群众办成一两件实事。石龙镇有一大片荒水滩很适合养鸭,就是缺乏开发资金。莫兆钦资助15万元,建起广西最大的养鸭场。紫荆镇是少数民族居住地,非常贫困。莫兆钦经过调查,发现这里的姜资源很丰富,便几赴南宁,找到姜制品的销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办起姜制品厂……当市长助理不到两年,他帮助各乡镇建起十多家企业,扶持了20多家企业,支援资金300多万元。
莫兆钦的汗水没有白流。1994年桂平市乡镇企业产值50亿元,到1995年,乡镇企业产值已达到93.8亿元,增长了将近一倍。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的贡献。1995年,莫兆钦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广西“十大杰出青年”之一。表彰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握着莫兆钦的手,鼓励他再接再厉,为家乡的腾飞再创佳绩。这也正是莫兆钦的追求。
莫兆钦常说:“没有党和人民的哺育,我这个当年的放牛娃哪有今天。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虽做出一点成绩,但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的荣誉。面对党和人民的信任,我没话好说,只有更加努力去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