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10月4日,本报对陕西潼关县小秦岭金矿区乱采滥挖局部回潮进行了曝光,引起陕西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事隔月余,这里已是山静水清——再看潼关小秦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10月4日,本报对陕西潼关县小秦岭金矿区乱采滥挖局部回潮进行了曝光,引起陕西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事隔月余,这里已是山静水清——
  再看潼关小秦岭
本报记者白剑峰
记者最近又来到豫陕交界的大西峪沟,这里曾是陕西乱采滥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0月初,这里还是喧嚣一片,黑水奔流不息,混汞碾日夜转动,民工棚密密麻麻。如今,一切都变了。山道里的水由稠黑变为清亮,水底还长出了绿色的苔藓,这说明汞、铅等有害物质已大大减少。非法运输矿石的空中索道拆了,混汞碾成了七零八落的残骸,民工棚只剩下烧焦的木桩……可以想见,这里曾经历了怎样一场较量。
在桐峪镇小口村,记者挨家挨户地走,再也看不到小提金设备了,院子里的氰化池也都毁掉了。一位农民说:“今年初我花1万多元买了台混汞碾,不久前被炸上了天。全家人都心疼,可一想这毕竟是违法的事啊。条条大路能致富,何必冒这种险呢?”还有的农民说:“乱采滥挖富了少数‘金把头’,苦了众乡亲,坑了国家。这一次算是彻底治住了!”
据悉,陕西省副省长潘连生在看到新闻曝光后,一夜都没有睡觉。他第二天就召集有关负责同志开会,他说:“要正确对待新闻舆论的批评,痛下决心治理反复回潮,变压力为动力,背水一战,尽快建立科学、合法、有序的矿业秩序。”
潼关县县长张永安说:“曝光对我们震动很大,教育很深。过去我们对乱采滥挖多次整顿,多次反复,其原因就在于认识上有差距。有些乡镇领导认为浪费一点资源,破坏一些生态环境,换来群众的富裕和经济的发展是值得的。这次曝光震醒了大家。全县人民都在思考:潼关向何处去?我们不能把一个污水横流、资源枯竭、废渣遍地的潼关留给下个世纪,而应该把一个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的潼关留给子孙。这代表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否则就是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
10月7日,潼关县抽调近千名干部,由12名县级领导亲自带队,分6个战区,对全县的金矿区杀了“回马枪”。经过十多天的艰苦工作,共收缴隐蔽的混汞碾210台,炸毁非法采矿坑口14个,烧毁非法工棚50余间,拆除氰化池87个,没收非法矿石653吨。一次,执法人员在山上发现一个废坑口里向外淌黑水,于是“顺藤摸瓜”,沿着黑漆漆的洞走了3个小时,终于查出7台混汞碾,并予以炸毁。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隐蔽的“死角”得到清理。在这次行动中,他们还注意发动群众,设立了举报电话。南头村一位村民举报苹果园里埋了碾子,并画出详细的示意图;有的群众还举报村干部的宅院里有问题等等。广大群众思想认识的提高,为清理整顿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巩固矿业秩序整顿成果,县政府还与各乡镇政府、有关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规定了承包内容与奖惩办法,如有一项内容出问题,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县政府还从“堵源”入手,堵住矿石源、化学药品源和设备源,釜底抽薪。有关部门规定,一切个体商贩和集体企业不得经营氰化钠、汞及小提金设备。各山口还准备安装红外线监控设备,24小时对下山矿石进行监测,防止非法倒卖矿石,从而做到“山上管死,山口管住,山下管好”。
在实践中,县委、县政府还认识到:只“堵”不“疏”只能治标,既“堵”又“疏”才能治本。要想矿业秩序长治久安,必须引导农民走文明健康的致富之路。为此,县政府提出“三五”工程:即建立5万亩丰产田、5万亩苹果基地和5万亩红枣、花椒基地,让农民有饭吃、有钱花。同时,大力发展高科技、无污染、低能耗产业,让潼关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