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不竭的科研激情——记军事医科院药物分析学家马立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863”计划十年巡礼

  不竭的科研激情
——记军事医科院药物分析学家马立人
刘义强宋军峰
军事医学科学院著名药物分析学家马立人,一位外表清瘦、神情谦和的老教授。就是他,在60岁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依然锐气不减,接连在生物高技术领域攻开一连串较大或重大科研课题,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三项。
马立人教授1926年生于上海,194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法大学药科。自打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他就开始在科研道路上马不停蹄,为我国军事医学研究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1987年3月,我国“863”计划出台。此时的马立人,全然忘记自己已年逾六旬,竟连续伏案加班几昼夜,向国家科委写就了申报“遗传病基因诊断与治疗”这一生物技术领域高新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然而,马立人没有想到,年龄已成为他向高新课题挑战的障碍。就在马立人申报的课题在论证会上通过不久,他却因超龄失去了担当课题负责人的资格。
马立人已拥有累累成果,此时激流勇退,依然不失德高望重的称谓。可是,马立人却舍不得放弃这一课题。他对助手刘耀清说:“遗传病的基因诊断与治疗,是生物工程研究领域的关键课题,攻下它可以在许多领域开花结果,这对祖国科技发展有多大的贡献啊!我支持你把这个课题担起来……”就这样,马立人以无私的胸怀把自己的学生、实验师刘耀清推向前台,自己则以助手的角色开始攻关。而且马立人与刘耀清这一协作就是九年。九年来,马立人既当导师,又当助手,既为刘耀清解疑释惑,又热情为刘耀清查阅资料。九年来,60多岁的马立人不仅与自己的学生刘耀清一样加班加点,而且对时间的调配更是精打细算。
高速度必然带来高效益。马立人教授和刘耀清仅用一年半时间便突破了“遗传病基因诊断与治疗”课题的第一道门槛,研制出了不需冷藏储备,比国外同类产品灵敏度高10—100倍的基因诊断核酸探针标记物——光敏生物素和长臂光敏生物素。由此顺藤摸瓜,他们深入研究,到1990年,又在基因扩增技术上获得突破,与北京新技术研究所合作研制出基因扩增仪,使基因检测灵敏度提高1000—10000倍,为一个细胞、一根头发、几个病毒的检测提供了可能条件。两项成果结合推广,在遗传病、传染病、肿瘤疾病诊治和法医物证、动植物检疫以及物种改良等领域产生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为药物分析专家,近年来,马立人与一些厂家合作,先后研制出微量荧光计、微电脑扩增仪、分子杂交仪和两性电解质等10余种实用性强的分析仪器和配套试剂,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推进了我国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