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趋利避害话气候——访中科院院士叶笃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趋利避害话气候
——访中科院院士叶笃正
孙敏莉
今天的人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地球正变得越来越暖和。很多人都会心存疑问: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究竟会是怎样,气候、土壤、生物将出现怎样的变化,而这些又将给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存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中科院院士叶笃正。
在中关村典雅朴素的客厅里,我见到了虽然已届耄耋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反应敏捷的叶笃正先生。叶笃正是我国近大气科学的开创者之一,全球知名的气象学家。从1991年起,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近百名科技工作者,承担了“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这一列入国家科委“攀登计划”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
近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说明,我国冬季温度将普遍增高,南部弱而北部强,夏季中南部和西部普遍降温。这是因为西南部释放到大气中的硫化物多,引起降温。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下去,并将大大减弱二氧化碳和甲烷等造成的增温效应。
30多年后,华北地区将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华北地区冬季将增温1摄氏度到1.5摄氏度,降水基本正常;夏季增温约为0.5摄氏度到0.8摄氏度,降水增加1%—2%,北京地区降水将增加2%。
由于气温升高,蒸发量明显增强,而降水增加有限,不足以补偿蒸发的消耗,海河、黄河、滦河等华北地区各流域的径流将减少4%—6%。近年来黄河的季节性断流已经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华北地区缺水的形势将进一步加剧。增温和缺水对生态系统也有明显的影响,绿色植物生物量将下降,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的肥化效应,将减缓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量下降幅度。对农业的影响,因为品种和耕作制度而不同,作为华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小麦产量可望增加,玉米产量则可能下降3—4%。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呢?叶笃正表示,当务之急还是水的问题。有限的水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工业上,要有一个更加合理的布局;农业上,应该多种植一些旱育作物,改进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同时要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并制定科学的水费标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