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丰富下的贫乏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中适宜孩子看的为数甚少,时代呼唤精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7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丰富下的贫乏
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中适宜孩子看的为数甚少,时代呼唤精品
于孜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音像出版社社长):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的抱怨,说孩子们迷恋电视、录像带,影响了功课,影响了身心健康。这些看法反映了某些现实情况。当前确有一些影视片,内容虽算不上反动和色情,也有一定的娱乐性,但艺术水准不高,情调庸俗,多多少少包含了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而国内外虽有很多优秀的影视片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财产,能陶冶性情、培植道德、提高审美品位,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青少年能够看到的为数不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拿人类最优秀的影视文化精华给孩子看。
范崇嬿去年我们曾经组织各方面专家搞过一个关于电子游艺机的讨论,大家认为石器时代孩子玩石头,铁器时代玩铁,电子时代玩电子,这是时代的给予,无可厚非。事实上,电子游艺机对孩子的成长,对于手与脑的协调,对孩子智力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好处,问题在于那些软件是否健康有益,成年人是否及时地引导和限定。为什么我们不能把那些优美的传统民间故事、古代战争的成功战例,那些又长知识、又提高能力、又能增进民族自豪感的东西编成软件,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呢?我们的影视文化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同样呼唤好的影视作品的产生。儿童影视有“童牛奖”,有“金童奖”,但不能光是导演、作家点头,还必须是孩子们喜欢接受的。如今让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些老片子,我们太需要为孩子们多写些好东西了。
刘国雄(中国音像协会会长):影视音像制品确实对青少年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影视音像行业多出一些健康有益的精品。然而,音像生产者也有难处。缺乏规范的市场,是当前音像制作单位普遍面临的难题。正规的音像出版单位逐步萎缩,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自身很难有能力集中精力出精品。全国目前有10多万个音像带租赁点,但我们缺少大量好的音像片,缺乏优良的“软件”。在这些租赁点上,正版片不多,其中青少年能看的更少。近年来,我们在国外考察中发现,国外靠发达的租赁发行网,有效地保证影像制品的供给和普及。有鉴于此,中国音像协会开始筹备建立中国音像带租赁发行网,今年年底试点,从结构上保证影视精品的顺利发行和推广。
于孜健:音像业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再用过去那种独门独院、小家小户的作坊式生产方式,肯定无法面对市场的竞争,必须在体制上、管理上、服务上寻找新的出路,力求形成高立意、高起点、大投入、大产出的运作方式投入市场、占领市场。要做到这点,依靠目前单个出版社的实力显然是不能胜任的。我们出版社因此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有实力的企业携手,奋力喊出“把世界上最好的影视作品献给孩子”的口号,着手在短时期里,推出“三辰影库”,将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编入其中,献给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少年朋友。
余培侠:中国80年代电视上有关知识开发与普及的内容比较多,90年代则娱乐性的节目较多,尽管我们早就强调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统一,但在具体实施时很难做到。现在我们的许多电视剧儿童不爱看;有的虽是儿童剧,但内容却是成人世界的,有些内容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如今各电视台开办的频道越来越多,节目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节目的生产跟不上。有些电视台因此无视有关政策,引进大量价格便宜的劣质、二三流影视片。目前急需有责任感的影视工作者多生产精品,播放发行精品。不一定只是影视片,还呼唤好的专栏,好的短剧小品,好的游戏软件,这些会成为培养孩子的精神食粮,“三辰影库”的构想在目前非常及时。
卜卫(中国社科院传媒与教育学者):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我国儿童媒介获得较大发展。但是,就两亿中小学生基数而言,儿童媒介的普及率仍较低。儿童电视和广播节目不足,报纸人均0.1份,图书人均0.7份,其他电子媒介产品人均近乎为零。儿童媒介产品匮乏是儿童转向成人文化的主要原因。教育者无不忧虑地看到,孩子看成人电视片、看进口大片、看成人录像、唱成人歌曲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孩子看成人电影,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由于社会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很可能误解来自成人世界的信息。过去,我们曾经将政治说教式的电影强加给儿童,今天,我们的家长又不经意地将成人暴力、“戏说”式的历史等消极内容的影视片介绍给孩子。这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的童年。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优秀的儿童电影是在保存孩子的童年时代。
苗棣(北京广播学院副教授):电视是一件双刃利器。由于电视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在传播知识、开阔儿童眼界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澳大利亚有一个神童,9岁就进入大学,他的启蒙教师就是电视。另一方面,对于电视的过度收视可能又是灾难性的。现在世界上电视泛滥,少年儿童普遍有收视过度的趋势。据统计,美国儿童从4岁至18岁收看电视的总时数达2.4万小时,比上课时间多出整整一倍,我国的情况稍好而已。收看电视过多,可能影响儿童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习惯)、逻辑思维能力,甚至出现所谓“电视综合征”。德国一家报纸形容从小在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眼睛像茶碟,脑子像麻雀。”就是说眼睛(形象接受能力)越来越大,而脑子(思维能力)越来越小。自50年代末以来,国外一些学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于知识积累和学业的提高,看电视要比单纯的玩耍有益,但不如读书和其他益智性活动。因此,电视对于那些资质不太高、学习环境不太好的孩子帮助较大,而对于资质较好的孩子,看电视太多则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有电视内容问题。研究界有一种说法,叫“劣币驱逐良币”,是说由于高度的商业化等方面的原因,电视的内容有一种坏节目驱逐好节目的趋势。文化垃圾大泛滥,对成人都会有极大的不良影响,何况缺乏判断力的儿童呢?今年1月美国总统国情咨文中提出,要推广一种可以从电视上滤去暴力节目的电子装置,以保护儿童。这说明各国对这个问题都很重视。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当然更不能等闲视之。
崔孟明(北京景山学校校长):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在感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艰难,感叹“520,甚至小于0”,苦口婆心的5天学校教育,轻而易举地就会被两天双休日所抵消。孩子们的业余时间大多数是坐在电视机旁,影视、光盘、软盘、影碟、游戏卡简直成为升学考试之外牵动孩子们的又一根指挥棒。不同的是,在这根指挥棒的挥舞下,孩子们是主动热情地投入的,因而影响力更大,更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影视文化可以生成好的东西,提升人类的精神生活,但也可能造就魔鬼,产生破坏力。
廉平(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务处主任):来这里参加座谈会前,我曾在我们学校初一至初三各找一个班作了个调查,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看的电视片大都是港台连续剧;最喜欢的电影中也是港台及外国影片占大多数,而孩子们渴望看到的影视节目中排在前位的是古装武打片、港台娱乐片、外国枪战片等。长期以来,我们的孩子几乎就是在看这样的影视节目中长大的,他们乐于接受这些类型的影视片,耳濡目染中产生了自己的喜好取舍。孩子们还提出希望看到反映历史题材的影片、科幻片、介绍世界各地的节目,可惜这类片子很少看到。调查结果使我们更迫切地认识到,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观看影视节目的指导,应该像指导学生读课外书那样,搞些影视评介,帮助孩子们对影片中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等多方面、多角度给予分析评论,以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附图片)
于孜健刘国雄卜卫苗棣崔孟明廉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