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电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8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电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
李少白
在历史上,人们曾经把电影看作一种科学技术,一种娱乐形式,或一种产业,一种艺术,一种教育和宣传;在我,更乐于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来读解。对当代影片,人们在观看它们的时候,或许还没有这种明显的“文化”感受,而一旦接触到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早期电影,你的这种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当观看了L·卢米埃尔、G·梅里爱、E·S·鲍特、D·W·格里菲斯、C·卓别林、L·布努艾尔、J·伊文思、F·W·茂瑙、C·T·德莱叶、J·爱浦斯坦、G·杜拉克、C·M·爱森斯坦、B·N·普多夫金、V·D·斯约史特洛姆等人的无声片的时候,从那里,我们不是可以吮吸到英、法、美、苏、德、荷兰、丹麦、西班牙、瑞典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社会文化气息以及它们在深层次里所蕴有的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吗?尤其是那些纪录片,它们给予我们的人类文化感受就更为深切。
电影可以具有各种各样的价值,但是我们尤其不能忘了它的文化价值。在世界文化中电影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位置。我们无意把电影在文化中的位置抬得太高,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如说它的活动影像保留性,就要比文字、图片形态的文献资料具有它特有的文化、历史、时代与个人眼光的真实。
电影是一种文化财富。它的这种性质和意义,在电影于19世纪末以活动画片的形式被发明出来并在游乐场里以每次付一分钱就可以一个人观看1500余厘米的这样的画片的时候,并不一定被人们看得出来。但经过100年后的今天,它的这种文化意义就不难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了。
我赞同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的说法。电影在本国本土的放映,可以说是一种人际来往,一种文化熏染;而对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电影放映来说,就是族际和国际的文化交流和沟通了。中国从电影上了解别国;别国也从电影上了解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向文化选择也就是世界文化形成过程中一种积极的促进力量。在这里,电影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回首一下电影发展史,我们不是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促进的足迹吗?史书记载,1895年电影发明之后,L·卢米埃尔曾派出他的几十名专业人员,走向五大洲的许多国家,放映他们的影片并拍摄新的影片素材。这一举动的文化意义也就是把法国文化送往世界各地,同时又把各地文化带回法国。电影于此成了文化沟通的介质和载体。1896年,电影来到中国;经过近十年的放映外国影片,到1905年,由戏曲短片《定军山》开始,中国终于有了自己摄制的影片。电影在中国落户,在起始的意义上,可以说是这种电影沟通的结果。
现在能够看到的中国早期影片已经为数不多了,大约不足其出品总量的1/10。然而,就从这仅存的少数影片中——从最早的《掷果缘》,到最晚的无声片《春蚕》、《神女》、《小玩意》等,我们不是同样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吗?
诚然,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包含着极不相同的成分,有进步也有落后,有精华也有糟粕。电影无疑也反映了这文化的多彩面貌。因此,我们有必要分辨其中有益无害或无益有害的部分,而加以取舍。同样,电影实践也应自觉地担负起把本族本国的优秀文化奉献于人类的崇高使命。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
既然电影也是属于文化的,那么,族际和国际的电影交流就应当是平等的互惠的文化交流;而必须抹去强加在它上面的那种民族的和国家的文化歧视和文化殖民的性质。
记得,数十年前,中国文化巨人鲁迅先生有感于他看电影的现实曾写过如下一段话:“但到我在上海看电影的时候,却早是成为‘下等华人’的了,看楼上坐着白人和阔人,楼下排着中等和下等的‘华胄’,银幕上现出白色兵们打仗,白色老爷发财,白色小姐结婚,白色英雄探险,令看客佩服,羡慕,恐怖,自己觉得做不到。但当白色英雄探险非洲时,却常有黑色的忠仆来给他开路,服役,拼命,替死,使主子安然的回家;待到他预备第二次探险时,忠仆不可再得,便又记起了死者,脸色一沉,银幕上就现出一个他记忆上的黑色的面貌。黄脸的看客也大抵在微光中把脸色一沉:他们被感动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类文明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世界正在迈向21世纪,但愿鲁迅曾经感受过的这种看电影的现实,在中国或世界其他地区不再发生,都能成为永远的过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