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隆冬开放的牡丹纪念孙越崎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6
第12版(副刊)
专栏:

  隆冬开放的牡丹
纪念孙越崎先生
钱正英
1995年春天,我告诉许多朋友,我收到了一份最珍贵的礼品。那是孙越老送我的,一盆隆冬开放的牡丹花,我把她放在客厅最显著的位置。那年大年初一早晨,我家接待的第一位客人,就是孙越老的女儿叔涵和儿子大武。他们说,他家得到几盆冬季牡丹,他们奉父亲之命,送一盆给我。牡丹,她从来是在春色满园、百花争艳的时候,以她的芳香华丽、雍容高贵,居于百花之首。但现在这盆冬季牡丹,却给人另外一种美感。那深绿的叶丛,衬托着紫红的花朵,在端庄凝重中,显示出一种傲视霜雪、从容不迫的风度。我望着这盆牡丹,就想起了孙越老,见其花如见其人,她正象征着孙越老的坚强品格。他把这种花送给老朋友,也送给了我,使我感到格外荣幸。我把这看作是对我们之间那段不同寻常的友谊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在我的内心中,这盆花比任何奖品都更为珍贵。
孙越老和我父亲是开滦煤矿工作时的同事,我们全家都很敬重他。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代,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他在北京大学采矿系毕业后,历尽艰辛,开拓我国的煤矿和石油工业。抗战前夕,冒着生命危险,将焦作煤矿的设备全部内迁四川。全国解放前夕,作为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他坚决抵制国民党的命令,将所属全部厂矿企业完整移交给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开滦煤矿工作过一个时期,殚精竭虑,尽心尽力,得到全矿员工的好评,直到唐山大地震,几乎葬身废墟之中。他的传奇般的经历和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像那盆隆冬开放的牡丹。
但是,孙越老和我的友谊,却来之不易。我们两家虽是世交,但因工作领域不同,加上我的父母已经去世,因此过去并没有来往。我们之间的认识,还是从三峡论证才开始的。他曾经坚决反对修建长江三峡工程。我奉命主持三峡论证后,首先登门拜访孙越老,聘请他为特邀顾问。在论证过程中,我们之间在不少问题上观点不同,这使我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有些尴尬。但是,由于我们相互尊重对方的人品,终于建立了友谊和信任。外界不了解其中实情,总以为对立面必定也是对头。有一次,记者采访我,问我和孙越老的关系。我说,我们是好朋友,但他比我长一辈,我叫他孙伯伯。事后,他告诉我,他对我很满意的是,我向记者说明了,三峡有两大问题,一是泥沙,二是移民,应该特别注意。一直到论证结束,我们仍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并没有妨碍我们之间终身的友谊,以及对相互观点的尊重。三峡论证报告在全国人大通过以后,从国务院领导到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都十分重视孙越老和其他诤友们所提出过的各种意见,更加兢兢业业地进行工作,以确保三峡建设的胜利。
我和孙越老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那年春节后,我到北京医院去探访他。我告诉他,我要去绍兴参加大禹的祭典。绍兴是他的故乡,他对绍兴、对大禹、对我,都寄予了无限深情。他亲笔签名,把《孙越崎传》送给我。在书中,这位102岁的老人,跨越了旧世纪的苦难,经历了胜利的喜悦,仍在激励着我们,迎接21世纪,为建设强大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对我来说,那盆隆冬开放的牡丹,是他的象征,也是从苦难中崛起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我将带着送花人的深情,他的嘱咐,他的期望,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1996年11月,于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