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企业改革在哪里寻求突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5
第2版(经济)
专栏:’96工业大视角④

  企业改革在哪里寻求突破
本报记者王清宪
“八五”期间,企业改革的成绩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概括:改革的思路已定,深层次的改革已经起步。
“九五”期间,企业改革的分量更重。这是因为企业改革已经成为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最突出的问题。企业改革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九五”目标以至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
199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切实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务求取得较大突破和进展。企业改革的突破点在哪里?
扎实落实现代企业制度
就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来讲,“九五”要做的事情,我们现在大都在做。今后的任务在于:抓住企业制度创新,大胆推进,扎实工作,不断完善。
1995年,国家把企业改革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企业改革的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18个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56户企业集团试点和3户国家控股公司试点,以及各省、区、市确定的2000多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全面推进。1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在增资、技改、分流人员、破产、兼并等方面取得了不小进展。56户企业集团的试点,目前正依据《公司法》,以产权为纽带规范母子公司关系,对具备条件的,由国务院批准授权集团公司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一些难点问题有了突破。比如,在试点城市,为了减轻企业债务负担,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制订了将企业部分“拨改贷”债务的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办法;企业上交所得税的15%可由当地财政返还转增国家资本金办法。为了推动兼并,促进改组,制订了被兼并企业债务处理的政策性文件。
与企业改革相关领域的改革如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等,基本思路已经明确,并在不同程度上起步。
1996年以至整个“九五”期间,企业改革将从过去不断推出新的措施转为扎实推进的实施阶段。机制转换、政企分开,“三改一加强”、“抓大放小”、技术改造等等,都将成为1996年以至整个“九五”期间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落实的基本内容。改革的成果要具体体现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
较之“八五”,“九五”期间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将有这样的特点:首先,更需要加强对操作手段的探索;第二,更需要提高自我协调能力。因为全面的配套工作不可能同时跟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各企业就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求通过不断进行自我协调,积极推进,从而给面上的综合配套改革提供经验。第三,更需加深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提高政府决策者、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务求理解到位,操作准确,少走弯路。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搞好国有企业的着眼点是从总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该破产的就要破产,该兼并的就要兼并,让国有资产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通过结构重组,在流动中保值增值。
但改革10多年的经验证明,在政企不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企业自身难以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政府也不会随便让企业资产在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流动重组。整体搞好国有经济,就要有适应这种要求的国有资产宏观管理体制。
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明确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就成为“九五”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政企分开是我们一个时期以来倾力改革的内容之一。虽然企业自主权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落实,但政府对企业的主宰权力,随时都可能表现出来。这主要是“八五”期间我们没有解决政企分开的体制障碍。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作为所有者的资产管理职能没有分开,行使所有者的权力,就必然要干预企业;放弃行政干预,等于放弃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就是处在这种两难的境地。
“九五”期间,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进一步把国有资产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运营职能分开。多途径构建国有资产运营主体,使其代表国家行使其运营国有资产的职能。目前,这一点还处在筹划阶段。国务院确定先在冶金部、电力部进行政府专业经济部门改组为行业控股公司的试点。与此同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中,一些大企业被授权经营国有资产,增强了结构调整和资本重组的力度。这些都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如何建立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事关整个国有经济全局和未来,要积极探索,又要尽可能少走弯路。因为本世纪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借助发展完善综合配套改革
企业改革普遍遇到的三个难题:历史包袱、企业冗员、企业办社会,目前都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对解决历史包袱问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偿债能力的前提下,通过破产、“贷改投”、债务重组等解决;对企业冗员问题,企业有辞退职工的自主权,社会保障体系对失业工人提供保障;对企业办社会问题:企业的社会职能交由政府承担,效益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
但是,这些问题所以还成为难题,是我们还不具备全面实施解决办法的实力。历史的包袱涉及到财政、银行、企业,“解放”一方,困住另一方,问题只是转移了,而并没有根本解决;冗员从企业裁下来是容易的,但我们还没有能力使社会保障体系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企业不能不考虑社会稳定问题;把社会负担交给政府,是企业巴不得的事,但目前,真正交得出去的并不多。个别企业经政府同意交出去的,也往往附加很多条件,交出去还要“送一程”。
企业改革要综合配套,这一点已经从认识上解决了。但真要把“套”配上去,目前确有力不从心之感。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基础。“九五”期间,只有经济这个基础更厚实起来,改革才能更稳妥,更完善,更顺利。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号召大家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大的魄力推进改革。迈进“九五”,我们当深思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