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加强中外文化与文论的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9
第11版(书评)
专栏:书刊评介

  加强中外文化与文论的研究
钱中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丛刊(第一期)出版了,这对文艺界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今天,中外文学、文化的评论与研究,可以说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繁荣。80年代,那时我国学界正在大力介绍西方的文学与文论,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不免有浮躁的弊端。比如,就文学理论来说,那时推崇的所谓“内在的”研究方法,对社会学、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颇多微词。诚然,过去的文学社会学研究,单调、简单化得已难以为继,引起了普遍的反感,以致那时对文学作品不能作社会分析,而且连伦理这类字眼也被抛弃了,“道德批评”成了恶谥。结果是,不少作品可以广泛地描写伦理道德,评论却只能默不作声,只能谈谈作品的文字游戏、写作策略,等等。
十分有意思的是,当我国学界正在大力介绍70年代末以前的西方文论时,80年代的不少西方学者却改弦更张,纷纷修补原来习惯使用的方法,转向社会学、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等文学批评。自然,其中一些学派并非自80年代始,它们早就存在,而今只是从过去的边缘发生了转移,显得生机勃勃。这当然不能看作是简单的重复。
我国学界经过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反思,大体摆脱了文学研究中的片面性。把文学研究置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加以探讨,应当说这是文学研究的进步的表现。单一的方法,缺乏相互联系的方法,难以阐明复杂的文学现象的内涵。
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比过去任何时候也更为频繁。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达到不同国家、民族的相互理解,在理解中相互吸取他人长处,用以补充、激活、丰富、建设自己的文学艺术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交流就是对话。进行对话就会有比较,在比较中展现各自的独特性与共同性,发现共同的规律性现象,以丰富人类文化。对话应是平等的对话,对话不是跟着说,可以接着说,但更应是对着说。对着说不是对着干,不是故意闹对立,但是对于对立的东西我们也没有必要加以讳避,而应理论清楚。
中外文学艺术、文论、文化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在大量材料的分析、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探讨,及时观照一个时期、阶段中的文化现象,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以影响文学艺术的研究、文论的分析。整体分析是多种具体问题多方把握、深入的结果,而不是大写意的随意发挥。20世纪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反复地探讨和总结。另一方面,该刊也提倡多做作品、文论等文艺现象、文化现象的微观研究。提倡单个问题的深入、纵向的深入,从作家作品的独特的研究中找出规律性现象。少发空论,多研究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也不偏废主义,问题和主义,两者相辅相成,但都反对空话。
文学研究、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影响文学的创作和不断出新。《中外文化与文论》的创刊有助于广大中外文学研究者在中外文学、文论的基础上,结合文学创作实践,提出新的见解,既有总结,又有发现,使理论有所前进。理论的创造也就是新的文化的创造。
(《中外文化与文论》丛刊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