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一切为了观众——从新编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9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一切为了观众
——从新编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谈起
马博敏
应该坦言,一些年来,京剧的处境很是尴尬和窘迫。尽管各方都开始重视,但观众的日渐疏离,仍让人心急如焚。京剧如何吸引观众,留住观众,是广大京剧工作者苦苦思考的问题。上海京剧院创排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的良苦用心也莫不在此。
从历史上看,连台本戏在吸引观众和发展壮大京剧观众队伍方面,是起过特殊作用的。至今许多老人还津津乐道,小时候是如何从看连台本戏开始,进而迷上京剧的。这主要是连台本戏在具有情节曲折、悬念迭出,舞台画面惊奇突出等特点的同时,又包容了京剧唱念做打等丰富的艺术手段,使得连台本戏在与众多艺术样式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独特的优势。在今天,这种优势是否依然存在呢?强烈的“生存”欲望,迫使上海的京剧工作者选择了探索之路,决定重新创演《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流传十分广泛,以此为题材编演新剧,就受众心理而言,具有了一定的认同感。再则,京剧舞台上此类题材的戏路甚多,并或多或少地蕴含了“亲情天伦,正义王法,邪恶善良”等可资开掘的母题。然而,认识和发挥连台本戏的优长,并不意味着重新沿袭其当年的发展轨迹,重温一遍“海上旧梦”,而是要结合着时代特征,融入富有时代气息的创作思想和方法,以适应当代观众对美的需求和渴望。因此《狸猫换太子》的情节脉络就安排得格外清晰精练,将纷繁的枝蔓逐一剪除。对其思想内涵的开掘,力图以今天的人们所具有的理性认识,来观照历史、社会和人生,使之具有一定的戏剧张力,给人以应有的启迪和教益。就全剧而言,舍弃了旧本《狸猫换太子》中许多陈旧意识,而着力表现当善恶的天平发生倾斜,丑恶势力甚嚣尘上时,是一些地位卑微的小人物,一群人类良知和理性精神的呵护者,以自己羸弱的双手托起了公理、人道、正义和王法。而包拯则作为人们心目中正义力量的化身,在最后平冤昭雪的激烈斗争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狸猫换太子》的舞台表现更是着眼于可看性和欣赏性。一批风华正茂的中青年演员在该剧中担纲,显得分外清新可人。起用麒派老生陈少云出任陈琳,发挥麒派特有的艺术感召力,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陈琳形象。扮演寇珠的史敏,拓展了原有的行当应工,提高了人物的表现力。扮演寇妃的胡璇,更是突破性地横跨老旦和青衣行当,将一个时间跨度大,经历坎坷,情感复杂的人物令人信服地树立起来了。唐元才在二、三本中分别扮演两个性格反差极大的人物赵恒和包公,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另外,剧中还借用了不少技术手段为表现人物服务,譬如“阴审”一场,运用电子发光材料,显现郭槐的主观视觉,将其内心的阴暗外化给观众。
所有这一切,均在于寻求观众。作为京剧工作者,我们企盼自己的艺术劳动能与观众的审美需要发生契合。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号召,上海京剧院在常年坚持京剧普及工作的基础上,将一批比较成熟的剧目推向青年学生,开展“京剧走向青年”、“上海京剧万里行”等活动。事实上,当京剧与青年真正同处一个空间、一个屋檐下,进行“剧场交流”时,人们发现当代青年观众是能够接受和欣赏京剧的。上海的京剧工作者从中获得的不仅是信心,也获得了启示:优秀的传统艺术,一旦与现代人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识结缘,将迸射出美丽的光华。
《狸猫换太子》是不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有待观众的审评。我们抱定诚恳听取和征求观众意见的态度来到北京,因为我们相信,真正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应当是在观众的参与下完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