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鸳鸯河畔金风骤——看晋剧《梳妆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29
第12版(副刊)
专栏:

  鸳鸯河畔金风骤
——看晋剧《梳妆楼》
苏国荣
曾在河北省第四届戏剧节上获一等奖的晋剧《梳妆楼》(杜忠编剧,张秀元导演,张家口市青年晋剧团演出),近日来到了首都演出。
近几年有几台写萧太后的戏,如赤峰市京剧团的《萧太后》,吉林省评剧团的《契丹魂》,包头市漫瀚剧团的《契丹女》,从不同的视觉方位,取得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晋剧《梳妆楼》虽然主要写的也是萧太后,然而它能别出机杼、另辟蹊径,进行新的创造,而且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成就。
小中见大,是《梳妆楼》的一大特色。此剧描写萧后的爱女百灵公主出嫁给皇亲阿里的悲剧故事。少帝为了感谢其姐代母抚育之恩,在金莲川的大片良田中建造梳妆楼;而萧后力主农事,主张“垦田种谷兴富邦”,反对毁田造楼。由此引起了一场激烈的戏剧冲突。大臣韩昌(汉人)是萧后的有力支持者,而皇叔则是公主和少帝的后台。由这座小小的梳妆楼引起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落后的游牧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契丹原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很快从奴隶社会进入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封建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奇迹。奇迹的出现,不能简单将它归结为契丹民族的军事扩张,更主要是内政有方的结果。开国皇帝阿保机为大辽兴起奠定了基础,萧太后把这个国家推向了黄金时代。她学习唐制,引进中原文化,鼓励牧民习务农桑,“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她是阿保机革新主张的实践者和体现者,契丹民族的杰出领袖。由此看来,是否重视农业生产,鼓励习务农桑,是辽初革新与保守,亦即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斗争焦点。此剧围绕在建不建梳妆楼上,巧妙地展示了辽初政治领域中一场激烈的冲突。据我所知,以往写萧太后的戏,还没有像《梳妆楼》这样自始至终围绕在这一点上正面展开的,而且展现得如此生动。这出戏虽以历史故事剧的面貌出现,写的是家情,实际上展现了国情,反映了辽初政治领域的根本矛盾。由此看来,历史故事剧也是可以艺术地体现当时的历史真实的。
《梳妆楼》很有戏剧性。冲突的线索集中凝练,但不单调,而是迂回曲折,起伏有致,时而小波涟漪,时而风涛大作,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情节的生动和矛盾的激烈,是人物性格规定情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如,当公主听到阿里死于发配途中,在极度悲伤中听了皇叔挑唆,决意将自己嫁给比她大二十余岁的韩昌,而萧后居然也会同意。这些看来似乎不太合理的情节,却包含着很大的合理性,是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其然。大家知道,萧后的政治革新,依仗她的情人韩昌(即历史人物韩德让)。故皇叔把韩昌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为了把萧后和韩昌这股政治合力拆开,削弱对方的势力,他就挑唆少帝劝说公主嫁给韩昌。这当然是公主难以接受的,然而公主考虑到她与阿里的爱情婚姻是母后和韩昌破坏的,为了让母后也尝尝这爱情毁灭的苦果,她决意牺牲自己。韩昌只得以辞官还乡来拒绝这门亲事。萧后在极度痛苦之中,考虑到韩昌一走,等于彻底失去了这一辅佐的力量;如果能把他留在朝中当驸马,也许还能继续发挥其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她痛苦地作出允婚这一选择。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冷静选择,在这进退维谷之中,她只有舍弃爱情,成全事业,一个情感丰富,内心复杂的“冷面皇后”,跃然台上。我认为这一场戏,是全剧最好的一场,它好在事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精彩的戏剧场面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是在合理的人物关系,丰富的内心世界,合乎逻辑的性格流向中形成的。
为了使这个戏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尤其被农民、市民观众所喜爱,作者在人物塑造上除了注意把握类似上述的本质真实外,在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和人物关系上,有意从民间的眼光来看待宫廷的人和事。作者为了加强民间色彩,还采用许多民歌来伴唱。这些民歌朗朗上口,情真意切,在浅处见深,而且很有文采,便于二度创作在边歌边舞中抒发人物情感。作者不仅善于运用民歌,而且能在幕间穿插一些如祈雨舞等具有民俗色彩的舞蹈。通过这些艺术处理,使得戏剧场面色彩斑斓,跌宕有致,在宫廷与民间、欢乐与悲哀中互相转化。
《梳妆楼》的舞台美术、灯光处理也是很突出的。天幕上用梳子等图案的变形处理,没有实体布景,使得舞台很是空灵,既美观,又切题,便于演员表演和舞蹈,发挥了戏曲的优势。音乐处理得也好,既能保持晋剧的特色,又能大胆创新。演员整齐,表演得体,无论主角配角,都能认真塑造人物性格,展示内心情感。这出戏发挥了戏曲的歌舞优势,注意发挥音乐、表演、舞台美术各种艺术的综合功能,而且做到和谐整一。
总之,这是一出好戏,少数民族题材的上乘之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