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工业战线上的胜利——记“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4-16
第3版()
专栏:

工业战线上的胜利
——记“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
本报记者 林里
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鞍山钢铁公司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了。
三年多以前,劳动人民文化宫旁边,曾经举办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绩展览会。那次展览会的展品,显示了中国人民在军事战线上的辉煌胜利。这次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的展品,具体说明了我国人民在工业战线上的伟大成绩。不过,那次战绩展览会,是在结束了大陆上的战争以后举行的,这次的技术革新展览会,仅仅是全国技术革新运动的序幕。
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属于基本建设的。这就是在苏联政府无私的援助下,和苏联专家直接帮助下新近建成的,全部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这里面,有全国最大的大型轧钢厂、有我国第一座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的建设过程,以及建成后的模型;另一方面,是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半手工操作的旧工厂,经过鞍钢职工的辛勤改革,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了。所谓“技术革新”,主要是对旧工厂的改造。
从新建工程的巨大规模上,我们清楚地看见了国家工业化的前进速度和光辉灿烂的远景;经过技术革新的工厂,都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技术革新部分的展览。
技术革新部分的展览,也像鞍钢的实际运动一样,是从小型轧钢厂工人张明山创造反围盘成功开始,然后又一步步地推向鞍钢各厂矿。这些展品表明:经过技术革新运动,鞍钢各厂矿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保证了安全生产,加强了计划管理,从而把劳动竞赛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把过去那种带有突击性的拼体力的竞赛,变成了改革生产技术和改变劳动组织的持续而经常的劳动方式了。因此,鞍钢的技术革新运动,实际上提供了全国各厂矿的劳动竞赛的发展方向,也替我国旧有工矿企业的改造指出了新的道路。
小型轧钢厂展览品的前面,几幅巨大挂图,概括了鞍钢旧有企业的特点。旧日的鞍钢,也跟我国原有的许多厂矿一样,是一个半手工操作的工厂。它的设备简陋,工人的劳动条件极坏。鞍钢的工人们形容过去的悲惨生活说:
“选矿好像大猪圈,
小型赛似阎王殿,
工人要吃这碗饭,
难过炼钢鬼门关。”
旧日的小型轧钢厂的情况,确实是相当恶劣的。这也可以由挂图上得到证明。那时候,人们在一千二百多度高热的钢胚旁边进行操作,人们是用两只手,握着笨重的铁钳,把平均一百四十多公斤重的钢胚拉进又拉出。人们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不要多少年月,强烈的火光就把人们的眼睛薰成了“雀蒙眼”。要是动作稍一迟缓,通红的钢条就像暴躁的毒蛇,一下跳起几尺高,有时它会穿过工人的胸膛,有时却在工人的脖子上一缠好几遭。但当钢胚轧成钢条以后,冷却水又像瓢泼的大雨,一下浇了过来。钢条迅速冷却了,人们的衣服也被浇湿了。人体经受不了这种骤冷骤热的熬煎,不多时就累得腿疼、腰疼、抽筋等。
展览会的展品同时表明:这几年来,国家在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方面做了许多努力,重大的人身事故和烫伤事故确实减少了。在生产方面,小型轧钢厂的职工们也尽了他们应尽的力量。他们经过一个又一个的政治改革运动和劳动竞赛运动,生产量都超过了伪满时期的最高水平。但是过去那种单拼体力的劳动竞赛,不能给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保安服”与“保健饭”一类的劳动保护,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人的劳动环境。一九五二年,国家交给小型轧钢厂的任务是艰巨的。可是那时旧企业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改造过来,“三反”运动过后又调走了一批干部,领导上放松了对生产的领导,一时生产无人负责,操作异常混乱,废品日益增多,四、五月份的生产任务都没有完成,在这一连串问题发生的同时,又发生了轧钢机压死共产党员安惠民的重大事故。
当时的情况是严重的。但是小型轧钢厂的职工们是坚强的,他们知道,这是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自然反映,是旧企业不能适应新形势的总暴露。于是他们安葬了死者,擦干了眼泪,一致宣布要把小型轧钢厂的落后局面改变过来。小型轧钢厂的负责干部,也亲自下到车间,跟工人一起寻找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他们把当时的现象概括了三点,认为主要是:“废品多,设备坏,操作不合理。”其中尤以“设备坏”最为突出。接着就提出三个奋斗目标,决定要:“产品标准化,操作合理化,机械自动化。”同时确定“机械自动化”是“中心的中心”,“重点的重点”。就这样:新上任的厂长亲自拿着秒表到了车间,他蹲在当时问题最多的毛轧机旁边,从测定每一根钢胚的轧出过程中,找到了提高毛轧效率的门路。他把他的观察说给已故工人安惠民的徒弟——姜兴家,要姜兴家带领他的小组试验。姜兴家是青年团员,也是安惠民最好的徒弟,他怀着对师傅的无限悼念的心情,开始了“快速轧钢”的试验。不几天,就把原来费时十七秒的毛轧过程,缩减成为十一秒五了。这就提高了产量,解决了毛轧供不上光轧的困难。但它同时带来了新的不平衡。这时候,它的前一道工序——加热炉,供不上钢胚;它的下一道工序——光轧机又做不完它送来的毛胚。情况特别严重的是光轧机,它是半手工操作的典型,既慢,又容易出废品,重大的人身事故往往发生在这里。小型轧钢厂的职工们知道:不改变光轧机的面貌,生产就不能前进。但是,要把多年来的设备改观,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
小型轧钢厂的展览室里,有一幅彩色画像,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张明山。这人有四十多岁,身材魁梧健壮,他穿着工装,手里还紧握着一个什么工具。他已经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工人生活。对轧钢工人的痛苦,感受最深。他曾说过:“一到阴天下雨,我看见人们这个腿疼,那个腰疼,这个抽筋,那个叫唤,我的心就软了。我一边给他们伸腿揉筋,一边琢磨着改变生产设备的道路。”张明山早就打算制造一个反围盘,来代替夹钳工人的工作,但在解放前没有可能。解放初期,他觉得“鞍钢解放了,工人也应该从机器上解放出来啦”。于是,他开始了反围盘的研究。他曾经三番五次的把他的反围盘计划说给工程技术人员和行政领导者,但几次都被保守主义思想的人们挡住了。然而张明山并没有泄气,他还在暗地里研究改进。直到一九五二年夏天,厂里号召“机械自动化”的时候,特别是“快速轧钢法”的成功,给张明山以很大鼓励。他觉得是拿出反围盘的时机了。果然,这一次他的计划得到了厂长和苏联专家热情的支持。制作反围盘的建议,被订在厂里的技术措施计划里了。九月十六日正式试验反围盘那天,轧钢车间人山人海,紧张地看着张明山的反围盘。当钢胚顺利通过反围盘的一刹那间,人们掌声如雷。有一位叫吕长宽的老工人,他拦腰搂住张明山说:“这一下,我们可以多活十年了!”
是的,张明山的反围盘一下就代替了夹钳工人的体力劳动,使人们摆脱了火烤、水冰的工作环境。光轧机的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五,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然而,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技术革新的榜样,把单拼体力的劳动竞赛,引向了技术革新的道路。
反围盘的出现,给整个轧钢车间提出了新的问题。它要求它的上下工序迅速提高效率,否则就不能均衡地进行生产,也不能提高整个轧钢厂的产量。这时候,送料方面出现了运料机,加热炉上出现了自动推钢机,毛轧南部出现了翻钢机,冷却台上出现了自动回转棒,二工段上四次改进了毛轧立围盘。这就是说,技术革新的浪潮涌到了每一个工序,每一个工序上也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创造和改进。把这些改进和创造加在一起,就改变了小型轧钢厂的整个面貌。现在,陈列在展览会的展品,再也看不见那种可怕的、人工夹钳的危险场面了,小型轧钢厂从加热炉到剪断和精整的整个生产过程,全部依靠机械“劳动”了。
张明山的伟大创举改变了小型轧钢厂的面貌,也掀起了鞍钢各厂矿的技术革新的浪潮。在这方面,中共鞍山市委会做了不少工作。张明山的反围盘出现不久,鞍山市委就及时地召开了发奖大会,并专门总结了小型轧钢厂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经验。市委号召鞍山职工向张明山学习,向小型轧钢厂学习。同时,组织各厂矿职工去小型轧钢厂参观。在鞍山市委的领导、推动下,技术革新运动轰动了各厂矿。鞍山钢绳厂,就是推广技术革新经验中最好的一个。
钢绳厂的展品,紧接在小型轧钢厂的后面。展品表明:钢绳厂在推广小型轧钢厂的经验以前,机器设备和劳动条件也和小型轧钢厂一样,是在落后的半手工操作的状况下进行生产。因此,当鞍山市委号召向小型轧钢厂学习的时候,他们便首起响应。钢绳厂挑选了生产上的先进分子,有经验的老工人和劳动模范到小型轧钢厂参观。通过参观,工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技术革新的重要。工人们说:“张明山一项改革,一年就能给国家创造二百二十亿元的财富,而且还把工人们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要是单凭体力竞赛,那是永也办不到的。”钢绳厂还把小型轧钢厂的经验当做业余学校的教材,每天讲解、讨论。同时,钢绳厂的领导干部,在职工面前检讨了不重视合理化建议的态度,重新整顿和健全了合理化建议组织。这时,各个领导干部也亲自下到车间,跟工人一起寻找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当他们把问题搜集在一起,发现有十六个需要改革的地方。于是行政上标出课题,工会发动职工抢课题。就这样,钢绳厂的技术革新运动展开了。做了二十多年钳工的栗根源,一个人就创造和改进了七件工具设备。这就是陈列在展览室里的“自动卷线机”,“自动米数切断机”,“自动打模机”,“钻木轮眼子”和“小吊车”等。
在这期间,钢绳厂一共有十九件创造和改进。每一件都给国家创造或节省了巨额财富,也改变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就说陈列在这里的“自动打模机”吧,在许多发明创造当中,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创造。但过去打模工人要举着八磅重的大铁锤,每打一个模要费二十分钟的时间,靠人工锤打一百三十下。现在改为用电力锤打,只要一开电钮,打模机就自动锤打,八分钟就可以完工。这就不光是机器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提高成品率三倍。但是更重要的是:钢绳厂创造了推广技术革新经验的经验,它把小型轧钢厂的技术革新运动推向了更高和更远的境地。
在小型轧钢厂里看见的发明创造,多是工人的单独活动,再就是个别工人和个别技术人员的共同研究。而钢绳厂里最突出的是集体活动。钢绳厂在改进和创造这些工具设备的时候,不仅百分之八十的技术工人参加了运动,而且由各个人的单独活动,逐渐走上了有组织的集体研究。这里最早出现的是“邹德连三人技术研究小组”。邹德连工作的地方油烟十分呛人,不少人因此身染重病。邹德连想改变这种环境,自己想了好久没办法。以后他找到工会小组长和一名老工人,组织了窍门小组。三人一起研究,结果就把油烟从天窗上面抽出去了。这件事,立刻引起了领导干部的重视,他们总结了邹德连的经验,指出集体研究的好处,号召人们学习邹德连的方法,发挥集体主义的精神。于是立刻出现了四十三个技术研究小组。人们一经组织起来,就发现了更多需要改进的设备,但在这些改进中,也越来越感到三、五个人的小组,不能适应于运动的发展,这时就出现了“联合技术研究小组”的组织。这中间,有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联合,有这一道工序和那一道工序的联合,更多的是生产工人和修理工人的联合。这种联合,把分散的智慧组成了一支伟大的创造力量,缩短了个人摸索的过程。一九五三年四月以后的十六件重大改进和创造,就有十一件是“技术研究小组”或“联合技术研究小组”集体研究成功的。
钢绳厂给鞍钢的技术革新运动增加了新血液,这就使整个运动得以迅速而健康的发展。钢绳厂展览品后面,是选矿厂、化工总厂、炼铁厂、炼钢厂、初轧厂、发电厂、金属制品厂、耐火材料厂、……的展品。这些展品表明:技术革新运动已经由工厂发展到矿山,由主要生产厂矿发展到附设单位,由技术粗简的土木建筑部门发展到技术精湛的发电厂、变电站。已经有过不少创造的、发电厂的助理工程师刘祖威,这时候又提出了“走张明山的道路”的奋斗目标。在这些展览室里,有工人和技术人员,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所提出的成千上万件的合理化建议,有他们共同创造的数以百计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操作法。在这些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展品中,还有一件看来不大重要的东西,但它却具体而深刻地说明了鞍钢技术革新运动的规模与深度。这就是福利处的职工们创造的淘米机。以前,他们的炊事员淘米,是用乡下老太太用的竹筛子,完全用两只手摇晃。因为鞍钢职工队伍的迅速扩大,吃饭的人一天天增多,手工式的做饭方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他们就制造了一部淘米机,一次可以淘两千斤大米。炊事员摆脱了一部分体力劳动,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技术革新运动成了广大职工劳动竞赛的主要形式,它吸引了鞍钢的所有职工,到机械总厂王崇伦创造“万能工具胎”,运动达到了新的高潮。展览会的技术革新部分,就是用机械总厂的展品作为结尾的。
机械总厂的展览室里,有王崇伦八次改进生产工具的过程,有改进工具前后的生产对比,有党总支推广王崇伦先进经验的图画。在这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一张表明王崇伦生产飞跃上升的图表。这张图表把他一九五三年头三个月的生产量比做一百。到了四月,一下就猛升到了一百九十的高峰,这是他创造“万能工具胎”成功的结果。但是,王崇伦并没有松劲,他在继续努力。五月份他达到了四百零二,六月份又猛升到六百四十九,七月份升到九百零三,八月,九月,十月,他一直向上,一直向上。到十二月,他已达到一千七百八十一了。这百分之一千七百八十一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他在一九五三年内,完成了四年一月又十七天的工作量了。
王崇伦的光荣事迹,代表着鞍钢技术革新运动的新高潮。王崇伦的名字已经传遍了全国各地。展览室里,陈列着全国各地学习王崇伦革新精神的情况。这里,有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学习鞍钢技术革新的图画和简报,有大冶钢厂仿制反围盘的画面,此外,还有昆明电线厂推广鞍钢技术革新经验的成绩,有重庆,有太原,有南京……许许多多厂矿学习后的成绩展览。
展览会是向我国人民报道鞍钢技术革新运动的成就,但它更重要的任务,是要把全国各个厂矿的劳动竞赛推向前进,是要全国各地学习鞍钢技术革新运动的经验。因此,这些展览品在北京展览过后,还要向上海、汉口等地去展览。可以预计,随着展览会的出展,全国各地将会掀起一个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让我们预祝技术革新运动的胜利,预祝祖国工业化的早日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