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愿释清香益他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2
第12版(副刊)
专栏:

  愿释清香益他人
汪孔周
那是一个秋雨淅沥的傍晚,我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故乡河南省睢州。这里既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又是解放战争中睢杞战役的主战场。光阴荏苒,日月流逝,几十年来睢州人民始终保持和发扬着战争年代那种拥军支前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回乡的游子,一踏上这块朝气蓬勃的热土,心中便涌动起股股热流。
县城离家足有10公里,刚下车,迎面开来了一辆白色的面包车,从车上下来了两个人,一个是我的战友小李,另一个是司机。看到他们,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小李告诉我,这辆车的主人叫马洪祥,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东拼西凑,筹措了近10万元资金买了这辆车,专门为过往客人和休假探亲的军人提供方便。最近两年,他就接送了20多位军人和家属来睢州探亲和观光游览。有一次他听说有位叫周传卫的军官从山西太原回睢州探亲,他在车站等了两小时没有接着,第二天又专门到离县城几十华里以外的涧岗乡打听此人。
我原打算在县城住上一宿,第二天早晨起程。可当马洪祥听说我离别家乡多年、归心似箭时,便坚持立即把我送回乡。通往乡村的路又窄又弯,再加上天黑雨急,道路泥泞,行车非常困难。车辆像一只爬虫在黑色的夜幕下蠕动着,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把我送到家里。
夜色沉沉,秋雨潇潇,望着这位憨厚朴实的同乡,我心里生出深深的敬意。
马洪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境的贫困构成了他生命历程中的第一个磨难。孩子应有的权利,诸如幸福、温暖、上学之类的名词,对他几乎都是不可企及的童话世界的梦幻。童年坐标上,留下的唯有泪水和苦难。他从小就盼望上学读书,因为弟弟妹妹多,家里无力支付学费,他只有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孩子走进学校的大门。之后,他就靠拾破烂、卖菜来维持生计,有时流落村头,有时沿街乞讨,受尽人间凄苦。15岁那年,他得了一场大病,因无钱治疗,差点死在医院的走廊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跟别人学会了盖房子搞建筑,一干就是20年。岁月悠悠,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有许多次他从房顶上、架子上掉下来,摔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甚至不省人事,稍微好点,还要坚持上工。因为没有文化,要弄通一个数据,学会一项技术,他要比别人多付出十倍的努力。在建筑行业中他像一只投火的飞蛾,为捕捉到每一个燃烧的亮点,义无反顾地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他毕竟成功了,他现在是睢州建筑公司的主力,睢州城拔地而起的幢幢大楼,不少出自他的设计和筹划。
手头有了钱怎么办?马洪祥时常想起自己的童年。于是,他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支援农村经济建设,为家乡捐资兴学。他先后向家乡的村民捐献了近20万元资金,帮助他们兴修水利,建设家园,改变落后面貌。1995年全国青年皮划艇锦标赛在睢州举行,他又慷慨解囊。谁家有了困难,他也想方设法给予帮助。
岁月的落叶覆盖了生命走过的路径,时代的丰碑镌刻着劳动者的英名。在辞别故土的前一天,我专门拜访了马洪祥。他其貌不扬,却语出惊人,他用那一双有力的手与我的手紧紧相握,兴奋地说:“人活着只为自己着想那是一种痛苦,为别人多做点好事才是真正的快乐”。
望着眼前的马洪祥,我想,他多像一株无花果,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四溢的清香,没有争春的喧闹,只将粒粒紫红色的甜果子不声不响地奉献给人们。
探亲的日子很短暂,家乡人民对子弟兵那种深厚的感情却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它属于我生命的某个季节,虽不茂盛,却十分生动而深刻。无论岁月如何流逝,都无法冲走沉淀在我心底那份浓浓的乡情。它们总使我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如鼓励,如鞭策,令我像家乡的犁耙一样,辛勤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