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峨眉滑竿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3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峨眉滑竿工
刘宝明
峨眉归来,久久不能平抑写一写那些滑竿工的冲动。
游峨眉山风景区,无论是游千佛岩、报国寺、伏虎寺,还是览万年寺、赏清音阁、过一线天,或是登金顶、观云海、看日出,只要是有山路陡峭、崎岖蜿蜒处,便有穿着黄马甲的滑竿工。他们大都个头矮小敦实,是典型的四川人身材,皮肤由于常年风吹雨打而黝黑锃亮,上身穿风景区管理机关统一发放的黄马甲,下身一般是长裤挽着裤管儿、脚穿黄胶鞋或球鞋,也有穿着拖鞋或赤脚的。年龄最大者四十开外,小的看上去还不到二十岁。
滑竿工是辛劳的,他们将一批批游客抬上山去,又将一批批游客抬下山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起步登山处,或在景点的归程起始处。游客来临时,聚集在那里的滑竿工便会上前来拉生意,态度谦恭而温和,脸上始终露着朴实的笑容。他们的劝说是执著的,会在你旁边不厌其烦地讲述乘坐滑竿的舒适与实惠,你若一时犹豫,他们还会跟随你走好远,不停地劝说,好些游客便是被这三番五次的劝说说动心的,但强拉硬扯的事情却很少有。
当你夹杂在众多的游客中拾级而上或沿阶而下时,一声“滑竿来了”的带着浓重四川乡音的长长吆喝会使你迅速闪到路边,那便是滑竿工的声音。或许是因为跑惯了这坎坷的山路,或许是因为身有重负,滑竿工们的步伐要比毫无负担的游客们快得多。抬滑竿的两个人须有默契的配合,才能使滑竿既快又稳,据说光练习这种配合就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不知那些抬着游客健步如飞的滑竿工们抬了多少的客,走了多么漫长的路。大多数可走滑竿的山路常常是三五里到七八里,即便是空手走完这些山路也会使人大汗淋漓,所以每当滑竿工们抬完全程,必定个个汗水浸衫、气喘吁吁了,毕竟,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一天下来,滑竿工不知要抬几个来回,他们的黄马甲不知要湿透多少次。
滑竿工们的辛劳自不待言,而他们的服务精神也令人敬仰。他们还会主动给你介绍沿途的景物或当地的人文,会应你的要求停下来让你照像,还可能帮你照;在一处路边有猴子的景点,滑竿工还帮助那些想给猴子递食又不敢接近猴子的游客喂猴子食物,即便是因之差点被猴子抓伤也只会嘿嘿一笑,以这种简朴的方式庆幸自己的机敏。
从清音阁、一线天徒步返回无显岗停车场的路上,已是黄昏时分。走在清澈见底的小渠旁,又遇上了上山时遇到过的那个失去了一只眼睛的滑竿工。他有四十多岁,满脸的沧桑。这时他身扛滑竿,沿着和我们同样的路线收工回家,旁边那位温顺的女人想必是他的妻子。可能是全天收获不小,也可能是劳累了一天又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夫妻俩脸上呈现着幸福和欣喜。上去和他们搭话,说你们太苦了,钱挣得不容易。那位滑竿工和他的妻子又是憨厚地一笑,平淡地说了句:不吃苦哪能挣钱哩?
就是这句朴实的话,把我震撼了。我能体味他们劳作的艰辛,能理解他们养家糊口的渴求,但却未能领略他们心灵深处那“不吃苦便不能挣钱”的信条。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拒绝金钱与财富的民族,更讲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时下的现象却常有悖此理者,令人忧虑。
峨眉滑竿工,是能承载发展和强盛泱泱中华民族重任的脊梁!他们——具有像峨眉滑竿工那样坚韧不拔、肯于负重而又朴实无华的精神和风格的人们,是中国的脊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