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老区翻身领头人——记巴中地委书记韩忠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老区翻身领头人
——记巴中地委书记韩忠信
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本报记者罗茂城
两年前,韩忠信作为新组建的巴中地区筹备组长,前往莽莽无际的巴山深处赴任。未料越走路越烂,越走山越高,不少地方是边推车边步行,到深夜十点才抵达巴中。
两年过去了,全区经济发展加快,骨架公路基本形成,新区建设成效显著,干群上下团结,政令畅通,而韩忠信乌黑的头发开始变白,留下了胃病、关节炎。当地干部群众说:“韩书记过得太苦了!”而军人出身的韩忠信则说:“与当年战斗在这里的红军相比,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只要党和人民说我在巴中没有偷懒,我就满足了!”
“别人走过的地方我要去,别人没走过的地方我更要去”
由巴中、通江、南江、平昌四县组建的巴中地区,是30年代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当年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多人牺牲。新区三县一市,两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两个是省级贫困县。全区320万人中,有300万农民,其中有90万人还没有越过温饱线,缺钱缺粮的重灾民达70万,财政收入的75%来自农业。
韩忠信上任伊始,带着几名工作人员一头扎进大巴山区。令他震惊的是,交通不便、电话不通、电力不足,多年来老区面貌没有多大改变。
在通江县,韩忠信提出要到一个最边远、最贫穷、灾情最重的乡去看看。上午,他直奔靠近陕西的新潮乡,这里一坡更比一坡陡,一山更比一山高,按乡上的安排,他先后看了8户贫困户。就在准备返乡吃午饭时,韩忠信指着远处一座直插云霄的山峰,问山上有没有老百姓。乡干部回答说:“有,山上只住了一户人。”他说:“我要去看一看。”这一决定令在场干部大吃一惊。乡长忙说:“山太高,路也很陡,我改天替你去看看就行了。”韩忠信挥挥手:“不行,今天我一定要去看看。”说着,头也不回地朝前走去。他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了这户农家。
为了摸清山区的情况,找出老区的“穷根”,韩忠信600多天走了全区168个乡,同广大基层干部和老农座谈,共商振兴巴中地区大计。
实践出真知。韩忠信针对当地年年旱情严重的情况,提出在全区要大兴水利的思路,并将它付诸实现。
尽管巴中地区成立后连续两年遭受60多年来罕见的旱灾袭击,但没有一个人逃荒要饭,没有一个人上访。改制扩种的旱粮和晚秋作物,成了大灾之年的“保险粮”。
1994年春节,是新地区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大灾之年的春节。韩忠信率先改革“乡拜区、区拜县、层层往上拜”的拜年旧习,要求全部颠倒过来,干部层层往下拜,给每个村、社干部和贫困户拜年。
在巴中市青江乡二村五社,韩忠信在拜年中连续看望了10多户贫困户后,来到了76岁的老大娘家中,一进门就翻缸找柜看有没有余粮;揭开锅盖看吃的是什么。当知道她儿子智力低下,媳妇弃家出走,是无依无靠的孤老时,禁不住潸然泪下。他把慰问品送给大娘后,又从自己的兜里掏出两百元钱。
“只要能给老区人民造福,我拚命也要拚到底”
巴中实在太苦、太偏僻了。有的好心人劝韩忠信,补补路,修修桥,是立竿见影、最能见效的“政绩”。可是,韩忠信想,巴中穷就穷在“路”上,若像过去那样小打小闹,年年修路年年烂,年年扶贫年年贫,老区人民哪一天才能彻底改变他们的恶劣的自然环境?老区人民何时才能扬眉吐气奔小康?
“绝对不行,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只要能给老区人民造福,只要能尽快缩小贫困山区与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我拚命也要拚到底。”韩忠信在一次大会上道出了心声。
第一条连接着宝成铁路的“经济路”巴乐公路(巴中—乐坝)开工了;第一条直达省城成都的大动脉唐巴公路(巴中至唐家寺的巴中段)开工了。1994年,巴中再次遭受特大旱灾袭击,群众生活困难,干部议论纷纷。是先安民?还是先修路?韩忠信果断指出:“如果就灾抗灾,是消极的抗灾。既要抗灾,又要抓发展,才是明智之举。”地委行署提出:“办交通就是办企业,修公路就是建扶贫工厂。”到1994年底,全地区八条省道、县道先后全线开工,高峰时,声势浩大的15万民工安营扎寨,奋战在崇山峻岭中。全区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送粮、送肉、送菜、送水、送药的支前队伍,川流不息。
在大困难面前搞大建设,最辛苦的是农民兄弟。1994年7月25日,烈日当空,骄阳似火,韩忠信带领地市主要领导,去看望唐巴公路工地上的民工。
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走了2公里,来到三星乡工地,韩忠信从大铁锅中盛了一盅用中草药熬成的解暑汤,尝了尝,连声说好,并马上吩咐工地指挥长:“要多准备些,三伏天气温高,千万不能让农民兄弟中暑。”
工地上的气温高达39摄氏度,这些大多习惯了出门坐小车的地师级、县团级干部,早已汗流浃背,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按惯例,步行3公里到现场慰问了就应打道回府了。没想到韩书记说:“今天谁也不能退缩,看一个工地不够,几十个工地一个不能漏,21公里要全部走完。”
韩忠信一行整整步行5个多小时,看完了所有的民工。最后,韩忠信站在烈日下,对同行的干部深情地说:“大家都看到了,大巴山的农民最可亲,也最可敬。我们一定要珍惜农民的这份感情,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记者算了一笔帐,从建区到现在两年的时间内,巴中地区改造省县干道431公里,全部按二级路标准建设;已完成300公里的路基;已通车水泥路55公里,新铺油路150公里,结束了山区无水泥路和油路的历史;开工的62座大桥,已完成50座,总长3500多米。
交通建设推动了大巴山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基础建设。由四五十年代设备装备的“摇把子”,被5000多门光纤程控电话取代;建成了35千伏输变电工程2处、10千伏配电线路800公里;引进国家电源11万伏输变电工程提前竣工投入使用;火电、水电建设、江北新区建设等等,也开足马力,正昼夜不停地推进。
“我只要搞一次任人唯亲,在全地区就刹不住任人唯亲”
老区贫穷,最大的是思想的贫穷。韩忠信把旧的思想观念、新区建设的困难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并列为全区面对的三大难题和三大考验。
他为解放思想在全区奔走呼号,在各种会议上,他带头大讲封闭落后保守思想的表现和危害,大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区要实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他认为思想解放是打开新区各项工作的“总闸门”。
新区组建新班子,各行业、各部门都要筹建,几十个部门几百个职位引人注目。为了刹住说情风、跑官要官风、告状风,韩忠信在全省率先实行干部“试任制”,对全区新提拔的副县(处)级以上干部,一律实行为期一年的试任,以任期的实绩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一年后,全区首批实行“试任”的82名副县级干部,93%被评为称职或优秀,正式颁发了任命书,4名政绩突出者被提拔使用,4人延长半年试任期,2名不称职的已被免职。新区建设项目多。公路、桥梁、通讯、电力、隧道、房屋等等,样样从无到有。为了刹住工程承包中吃“回扣”的腐败风气,他决定,对新区的建设工程,领导干部一律不得插手,不准介绍施工队伍,一律面向社会招标,且不准中标者再转包。现在开工的几十个工程,全部按此办理。韩忠信在巴中地区掀起的思想大解放,成功地推动了全区的大开放、大建设和大发展。可是对他自己、家属、亲友却严格要求到了近于苛刻的程度。
他除了工作,从不私人用公车,每次上下班都不让车接送。在成都开会,回家就骑自行车,他的家属、子女也休想用公车。1993年9月,他在成都开会,正逢他的家搬迁,他爱人想借车急用一下,他知道后,把爱人训了一顿。他说:“共产党给了我这个官才有车坐,不当官不是照样走路?”
钢铁的汉子也有掉泪的时候,去年元月初,他爱人病情加剧,大女儿妊娠临产,女婿远在部队,家中又请不起保姆。他爱人急得六神无主,女儿几次给父亲打电话,都找不到人。元月24日,韩书记从乡下回到巴中,当晚接到电话,女儿在电话中边说边哭:“爸爸,几个月你都不回来看看,妈妈都病得那么重,你还不管我们吗?”一会儿,女儿又一次接通电话,憋在心里的话传了过来:“爸爸,难道你就不要妈妈和我们了吗?”韩书记闭上双眼,心如针扎,泪水还是淌了出来。当夜,女儿从成都拨来了5次电话,那头是5次哭声,这边是5次泪水。他离不开老区的父老乡亲。春节到了,他就步行看节日期间市民们的菜篮子,又步行去看望节日值班的医务人员,又步行看桥梁工地,步行了一天,最后累倒在路上。次日上午,他又去看望在重点工程施工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发电厂坚守岗位的工人;下午,他又去通江给老红军拜年,给农民、工人、特困户拜年,直到除夕之夜,他才回到招待所那清冷的房间。当亿万人民全家欣赏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时,他竟坐在招待所电视机前的床边,呼呼地睡着了。
(附图片)
图为韩忠信(左三)在筑路工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