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学习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4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学习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
王珏鲁江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放在首要地位,强调指出:“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之所以具有这种全局性、决定性的意义,是由于我们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也是由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所决定的。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及工作方法,也是理论上和认识上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改革是动力,是为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提供制度性保证
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经济体制的转变本身就是改革,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必然行为,要从根本上扭转它、改变它,也需要经济体制的改革。因此,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核心在于深化改革。
改革首先是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这是举世公认的。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广大社会成员积极性的严重束缚,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二是改革在解放人们思想,转变人们观念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三是通过改革,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塑造了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主体和多元化的经济增长动力源。在充分肯定改革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惯性和影响,由于在新旧体制转轨期间,我国经济利益关系和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的矛盾,正在更广阔更深刻的层面上暴露和触及。通过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继续创造条件,改革任重道远。
改革还为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提供制度保证。发展与稳定都需要良好的制度条件,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和建立发展与稳定所需要的制度条件。企业制度的创新,市场体系的培育建设,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加强,分配方式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等,都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制度条件。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在日常的经济运行中实现的,只有切实提高日常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最终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才能真正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对日常经济运行的约束控制,则需要建立合理的经济运行体制,需要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因此,改革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而且也是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保证条件。
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应当说这是一项具有宏大抱负,需要发挥巨大创造力的前无古人的伟业。因此,要充分调动最为广大的社会成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改革,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这不但推动了改革,促进了发展,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在充满活力基础上的稳定。
发展是目的,是对改革、稳定效果的根本检验标准
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再次重申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指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对改革工作、稳定工作效果的根本的检验评判标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沉痛的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依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居优势的压力,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富裕,成为百余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渴望。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真正形成了举国一致为发展而奋斗的大好局面,形成了实现现代化的良好机遇;强调深化改革,维持稳定,根本目的就在于珍视、维护、保持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抓住和用好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发展自己。
发展既是检验改革成效和稳定成果的根本标准,是推进改革和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目的,也是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及合理协调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发展首先意味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这为改革和稳定提供更为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为我们解决改革所触及的各种深层次矛盾,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稳定大局,完成经济体制转轨任务,以及为我们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发展还意味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发展是一个需要人民不断奋斗的过程,是与改革和稳定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
应该看到,发展本身也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以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低下,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之外,一味追求外延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被全面突破,那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局面,大量的高投入却不能带来相应的有效供给,造成资源的虚耗浪费和严重的低效率,并给国民经济带来破坏性冲击,使经济发展陷入走走停停、低水平重复的状态之中。这种经济发展道路,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无法为解决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找到较为有效合理的出路,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威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深刻地阐述了一个带有总结历史规律的指导思想: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两个“关键”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
稳定是保障,稳定的本质在于不能丧失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机遇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利用冷战结束后的和平局面,力争加速发展自己。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国际两个方面都为我们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开创了较为良好的环境,使我国赢得了发展的机遇;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压力和一些后起国家的竞争与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要把握住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有力地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自己不能乱,改革和发展必须有整个社会的稳定作为保障。稳定的本质就在于不能丧失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们所说的稳定,是在充分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保持改革和发展活力基础上的稳定。我们不是回避和掩盖问题与矛盾,而恰恰是积极发现问题与矛盾,通过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来有效地克服矛盾、解决问题。只有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充满活力基础上形成的稳定,才是真正的稳定,才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带来长治久安。因此,应该把维护稳定与坚持改革和促进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改革和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大调整,社会分工格局的大调整,在总体上增进社会成员利益的前提下,也会不断产生一些不协调的情况。维护稳定,就不仅在于正面的支持改革和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则在于积极地消除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暂时的负面影响。总之,维护稳定,既要有效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和要求,也要同妨害改革发展大局的现象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稳定的再一层重要含义是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包括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建设,促进社会生活方式的合理化,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等等。可以说,任何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使社会成员生活更为合理化的举措,都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今后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对于我们做好这一时期各方面的工作,抓住用好两个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有着至关重要的全局性意义,这需要我们不断深化这方面的科学认识,总结经验,积累方法,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加强有关制度的培育和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