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一项创举——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5
第1版(要闻)
专栏: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一项创举
——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述评
新华社记者赵鹏邹兰本报记者刘工践
八载耕耘,春华秋实。当华夏大地又迎来了一个农业丰收年时,起步于1988年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也已结出累累硕果。
8年农业综合开发,367亿元的资金投入,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1亿公斤。在共和国投资农业之举中,它是前所未有的大举措;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中,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益。更重要的是,它以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成功结合,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投资方式,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前所未有的高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创造了高于传统农业的效益。
算大帐,国务院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提供的一项权威统计数字表明,从1988年到1995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约相当于同期国家、集体和农民群众投资形成的农业固定资产总额的10%,而同期因此增加的粮食生产能力,约占全国同期粮食增产总量的40%。同时,还新增棉花生产能力1293万担和165万吨油料、109万吨肉类、1657万吨糖料的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的农业生产能力,成为“八五”期间我国农产品有效供给总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算细帐,农业综合开发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平均投资138元,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50公斤;开垦一亩宜农荒地,平均投入300元,增加粮食生产能力300公斤。这样,每投入1元资金约可产粮食1.1公斤。这种投入产出比,明显高于同期非农业开发项目区的平均收益率。
更为可贵的是,农业综合开发摆脱了“高产穷困”这一长期困扰中国农业的难题,在农业增产的同时,实现了农民增收,让农民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据统计,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一般比非农业开发项目区农民增加400至500元,甚至多达700至800元。
从长远看,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国农业连续登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988年到1995年,全国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1.65亿亩,开垦宜农荒地2011万亩,这些土地资源经过综合开发后,成为稳产高产农田。
前所未有的投资机制
作为一种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行为,农业综合开发之所以产生了高效益,是因为它总结了过去政府投资的经验与教训,形成了一套新型的政府投入机制。
这种投入的特征是“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具体说,就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
在这种投入机制下,凡经批准的开发项目,中央财政拿一部分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贷款、集体和群众自筹资金,各按一定比例配套投入。同时,支持农民投资投劳搞开发,鼓励地方政府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实践证明,这种投入机制以少带多,国家财政有限的投入,带动了全社会对农业的大投入。据统计,从1988年到1995年,中央财政资金投入为125亿多元,地方财政投入92亿元,银行专项贷款68亿元;而项目区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为82亿元,投劳约40亿个工日,折合资金约280亿元,两项相加,占同期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的50%以上。一段时间里,对农业集中投入这么多的资金,是建国以来少有的。
这种投入机制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是,实行部分资金的有偿使用,到期回收,滚动开发。到1995年,一些项目区的资金已进入回收期,一部分回收资金已再次投入到了新的开发项目之中。这种方法,既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实力越来越雄厚,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也对资金使用者形成一种约束机制,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对农业综合开发地区设定项目区,对开发对象实行项目化管理,在我国农业建设史上,更是一个创举。它运用科学的方法,集中专家的智慧,依据一套规范化的程序,对开发项目建前先行评估论证,申报审批,建设中监管检查,建成后进行验收,加强管护,形成了以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投资管理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避免了投资决策的失误。
农业综合开发可以说是投资对路,管理得法。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在“效益”这个关键点上,实现了有机地对接。
前所未有的开发方式
农业综合开发与传统农业生产建设不同之处,在于“贵在综合”。
它着眼于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着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经济布局和自然条件,实现成片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它的特点是农田成片,农林成网,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河北坝上农业生态工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内蒙古河奎水利开发等有效地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牧业增产。
它面向大农业,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促进了粮棉油肉糖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这些生产基地的建成,对于缓解农产品社会供需矛盾,特别是促进我国粮食产量突破4500亿公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1995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建经济林371万亩,养殖水产品140万亩,饲养畜禽9040多万头(只),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36家。扶持秸秆养牛、养羊和草原建设项目,加快了畜牧业的发展。
它面向市场需求,着眼农产品的增值,建设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体系。它帮助农民走向市场,有力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开发的积极性。
“贵在综合”的开发方式,适合农业特点,遵从了农业自身发展规律,从而显示了生命力。
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八年所取得的成就,意义深远。它展示了一条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之路,它是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的典范之作,体现了政府引导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特别在当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从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里,或许能得到某种有益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