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阅读
  • 0回复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5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任继愈
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不可胜数,秦汉以后的“书同文”就是一项不朽的伟业,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可惜时间太短,“书同文”没有最后完成。汉朝按照秦朝的设计,继续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任务。
秦汉创建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经历几千年,不断完善,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维系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汉字。有了汉字,才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假若中国没有“书同文”这样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国采用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格局,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欧洲土地面积和中国不相上下,当年缺了个“书同文”的措施,现在还是列国林立,纷争不止。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欧洲各国已感到长期分隔的不便,萌发了统一的愿望,愿望归愿望,欧洲统一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
“书同文”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民到于今受其赐”。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对得起我们的后人。看来,我们应该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而走向“语同音”。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我们有了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汉字”,但人们的交际还受某些地区方言的制约。人们还习惯用当地方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只有汉字统一,而缺少语言统一,不但给人们造成不便,甚至造成损失。
我国元朝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绝大多数不识汉字,会汉语的也很少,官吏处理民事要通过翻译,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统治时期只有九十几年。
明、清两代,政府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国家教材,全国应试举子各操方言,但他们读书时必须用“官话”来诵读、讲解。应试诗也不允许用方言的读音来押韵。因为朝廷选拔各地官员都为这个统一的大国服务,在朝的及地方官员相互交往,都要讲官话(当时的普通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从而收到实效。
今天面临开放的时代,国际、国内交流频繁,除书面文字外,交际双方直接对话的机会比任何时代都多。举行国际会议,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文字,汉语的标准化、普及化已刻不容缓,应提到日程上来。
中华民族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已走了一百多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有很多标志,如科学发展,教育普及,生活富足,法制健全,国民有公德,环保完善等等。对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来说,还要加上两条:民族之间团结和睦,语言无障碍通行。(民族问题这里且不谈)除了“书同文”,还要“语同音”。
当今世界上土地辽阔的大国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中国和印度。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美国从波士顿到旧金山,却不感到东西部地区方言的隔阂。加拿大地域比美国还大,也没有语言的障碍。亚洲的印度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但印度境内语言梗阻比较严重,仅这一方面也制约了印度进一步现代化,难以冲出第三世界。
我国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些领域处在世界先进地位。我们做到了“书同文”,却远远没有做到“语同音”。要使国家现代化,语言统一这一关还没有过去。有的地方教学用普通话,出了学校用地区方言;在公共集会用普通话,回到家里用地区方言。福建省与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台湾推行国语(普通话)比福建省成效显著。台湾同胞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步子迈得比较快。
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得力于“书同文”。有了“书同文”,加强了国家政令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汉字书写的图书经历几千年的积累,浩如烟海,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书同文”给中华民族奠定了万世不朽的基业。我们有幸承袭了祖先遗泽,我们应有义务为后辈添置一份新的产业——“语同音”。
我们有现代化传播工具,电视、广播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比秦始皇当年推行“书同文”的情况不知要优越了多少倍。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语同音”这一事业做成,做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