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阅读
  • 0回复

武训后人更重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5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读者想知的地方

  武训后人更重教
本报记者贾建舟刘磊
清朝末年,山东出了一个行乞兴学的“千古奇丐”武训,他一生食无定餐,宿无定所,用辛辛苦苦积攒下的钱先后办起了三所义学。历史的风风雨雨给这个历史人物蒙上了不寻常的色彩。如今,武训又给后人们留下了什么呢?去年底,我们来到地处鲁西黄河故道的武训故乡——山东冠县。
在武训兴办第一所义学的柳林镇,记者看到当年的“崇贤义学”现在已是“冠县武训学校”,校内的武训纪念堂陈列了反映武训生平事迹的文献资料和实物,纪念堂前竖立着20余块石碑,镌刻着梁启超、蔡元培、冯玉祥、于右任、张学良、陶行知等名人褒扬武训的题词手迹。这些碑是冠县22个乡镇集资树立的。
武训今天依然是冠县人的骄傲。冠县人以他为楷模,重视教育,热心办学。在这里,我们见到一位名叫幺富江的农村教师。7年前,他告别自己工作的镇中学,回乡办学。没有钱,他和在村里当民办教师的妻子焦玉双求亲告友、东挪西借;没有地方,他说服父母兄弟,将自家的宅基地让出来,先后盖起20多间教室,使失学的孩子们重回校园。他自己却贫病交加,为办学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务。
一位名叫陈俊生的个体户,开了一个经营日杂商品的小店铺,1995年年初,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12万元,在家乡后扬召村建起一个有20间教室的小学,结束了村里没有学校的历史,而他自己一家人却挤在破旧的平房里,连像样的家具也舍不得添置。
在冠县短短几天的采访,记者发现像他们这样痴心办学的动人故事还有许多许多。
记者到冠县郑疃村采访幺富江时,恰巧碰到了来幺富江任教的学校研究工作的县长宋来君。宋来君告诉记者,自1992年以来,县里每年都投入很大的财力办教育,1994年县财政用于教育的资金达1400万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45%。
当年武训因为家穷读不起书,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才立下行乞办学的志愿。今天,促使冠县人勒紧裤腰带办教育的还是一个“穷”字。
自然环境的恶劣使这个革命老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1992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仅426元,全县乡村有1000多间“黑屋子、土台子”的教室,11个乡镇有1/3的村子连校舍都没有。
与教育落后相伴随的是人才和技术的匮乏。前几年,县里办了一个纱厂,可连一个中专学历的人都没有,只好到外地找人才、找技术。
现实教育了冠县人,用县委书记潘太银的话说:“治穷要抓根子,根子就是教育。”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集资办学。
经过几年的努力,冠县的教育面貌已有较大改观。农村学校的“黑屋子、土台子”已基本得到改造,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8%,小学升初中率达87%,“村村有学校”的目标已基本实现。随着村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科技的作用。他们引进良种,搞果树栽培,有的村人均收入已超过5000元。1994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23元,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冠县现在尽管还不富裕,但从办教育中已可以看到富裕的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