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华老故乡科技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华老故乡科技热
本报记者杨明方
常州金坛市,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乡。记者慕名前往,感受到的是爱科技、重科技、用科技的阵阵热浪。
“华罗庚”无处不在
初到金坛,发现这里的塑像、纪念馆、中学、图书馆、科技城、科技市场……华罗庚的名字使用得庄重而频繁。家乡人民用最朴实也最真挚的方式表达着对科学巨匠的敬重之情。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尊重知识、尊重科技的社会氛围。
在华罗庚科技城的标志性建筑——华罗庚科技信息中心大楼内外,彩旗飘扬,人流熙攘。金坛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这是全国第一家由县级市承办的省级科技市场,其中有计算机系统与全国数十家信息中心、高等院校联网,这几天正在举行第三届华罗庚家乡科技成果交易会。
敬仰华老的市长
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华交会”的科技成果转让活动,是金坛市政府1992年开始主办的。金坛市长邹宏国谈起“华交会”非常自豪:“一是高举了科技先导的大旗;二是在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连结了一条纽带。”华交会吸引不少科技界专家、教授来金坛。
金坛人受惠于华老的英名,也秉承了华老“科技救国强国”的信念,并将之转化为决策科学化的依据。华罗庚科技城的现代城市图景,以及拥有电脑控制的、堪称国内一流的第三自来水厂,都是东南大学的专家设计的;远近闻名的茅山旅游风景区的规划,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帮助制定的……“金坛市几乎所有的重要项目和重大决策,都有赖于专家学者的帮助指导”,邹宏国市长自豪地说。
爱戴教授的企业家
在金坛,流传着许多“追科族”的故事,很多企业家用对教授的真诚爱戴,换来科技生根发芽、企业兴旺发达。
东南大学副校长盛昭瀚教授,率领一个小型代表团前来参加华交会,还没进招待所,几位教授便被环宇盘式电机公司等企业分头接走了。原来,环宇公司的盘式电机经专家们略加改进,售价便从2000元提到6000元,难怪他们把教授奉为上宾。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朱林镇圣达电子有限公司,经理柏富国出示了一种当天上午刚被省医药管理局鉴定为“填补国内空白”的电子催眠促醒器。他说:“这是企业出资金、河海大学出技术联合攻关的成果。从研制、生产、临床试验到通过鉴定,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
仅有137人的富康饲料公司,成立了由21名科技人员组成的饲料研究所,并请了10名教授作科技顾问,今年4月又建成国内第一条自己设计的电脑控制饲料生产线,单线产值居全国第一。
据介绍,这个仅54万人口的小县,几年来已先后与10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吸收转化科技成果600多项,吸引了1400多位科技人员扎根金坛,还有近500人应聘担任企业科技顾问。
热衷科技的农民
据说金坛的地名,是缘于地下埋着金坛子的古老传说,故而金坛四周古刹众多。诸如茅山的道教圣地、乌龙山的宝塔禅寺、大涪山的普门禅寺等,千百年来香火鼎盛,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善男信女。
然而金坛人终于相信所谓的“金坛子”是不存在的。“如果说有的话,只能是科技”,很多农民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科技兴农”推动金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业科技人员先后开办各种技术培训班780期,培训1.5万人次,一批省工高效的农艺农技被推广到千家万户,一批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得到培育推广。如稻田养蟹技术,使农户在亩产600公斤水稻的同时,又收获13公斤螃蟹,1994年推广了1万亩,仅此一项就增收2000万元。
金坛广泛开展了“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创建科普文明村镇”活动,涌现出1661个科技示范户、12个科普文明村镇。如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
金坛人尝到了科技的甜头。1992年以来,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以超过35%的速度持续递增,并跨入全国首批80个小康县(市)行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