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顺应农民意愿推动农业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5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顺应农民意愿推动农业发展
吴运金
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它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的主观愿望。这个宝贵的经验值得记取,并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坚持完善。
当前,我们萍乡市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农民对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大致处于如下状况:从整体上看,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之改革初期有了巨大的提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育程度居全省前列,农村的城镇化也达到相当高的程度,部分农民已经提前进入“小康”。但是,由于耕地少、地区差异大等原因,这种发展又表现出不平衡。目前,在城郊和一些比较发达的乡镇,部分农民已经开始不满足于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向更大范围和更为进步的生产方式寻求发展。在那些相对落后的山区和偏远地区,多数农民虽然依附于自己所经营的那一小块土地,按照自然经济的经营方式从事常规农业生产,小富则安。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他们发展的愿望同样十分迫切,并开始积极寻求富裕之路。
根据当前农村和农民以上实际情况,我们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着力进行了如下几项尝试性实践:
采取“依托城市,发展生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农业发展战略,走“以少胜多”的路子,加速发展高效有特色的城郊型农业经济,引导农民走向集约经营和合作经营。这条思路的基本内涵是:依靠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发挥萍乡高产、优质农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鼓励和引导农民在自愿、自觉、合作、互利的基础上,采取合作、股份、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以求生存的“少”量土地,聚集成相对较“多”以求发展的土地,大力发展附加值和商品率高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创造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效益。具体步骤是:从实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萍乡城区为中心,以所辖五个县(区)的政府所在地为支点,建设粮食、水稻良种、蔬菜、特种养殖和高效林果业五大产业基地,形成市郊、近郊、远郊三环连扣的农业开发格局。这项工作从1993年冬季开始实施,已取得了一些看得见的变化。目前全市已新增高产丰产粮食基地10万亩,使高产丰产田达到全市粮田总面积的42%;大中棚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从事特种养殖业的专业户已逾700户;高效林果业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有较大规模的林果基地21个。
实施“立足农业,主攻工业,主要是主攻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撑力。萍乡的农业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劳动力资源多,发展乡镇企业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繁荣农村经济,尤其是巩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1993年开始,我们把发展乡镇企业列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今年,又进一步确立了当前乡镇企业建设的5个重点,按照“高起点、区域化、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全面启动40个乡镇企业小区建设,造就区位发展新优势;以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效益上台阶为目标,抓好高起点、高附加值的新扩改项目建设,形成特色产业新优势;按照“高、大、精、尖”的标准实行大投入,努力培植一批高科技产业和产品,重塑产业、产品结构新优势。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工商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近几年,我们大力搞好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各种中介组织,沟通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为小生产与大市场“架桥”;积极探索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五荒”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进和完善“五荒”使用权的依法有偿租赁、转让、拍卖,加快非耕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农村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深度开发;培育和完善农村劳务市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强小城镇建设,使建制镇增加到占全市乡镇的45%,规划了40个乡镇企业小区,改造和新建了92个农村集贸市场。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农村基本路线教育、村级组织建设和老区、山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加强了农村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农民克服小农经济心态。
当前,全市811个村中,有200多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其中,高坑、张家湾、王家源等15个村超亿元,有72个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数百个已具规模经营的林果业、养殖业生产基地或场、公司中,多数开始实行集约化经营。(作者为江西省萍乡市市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