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为农民办实事为小康打基础——枣庄市“四通”建设带动农村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6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农民办实事为小康打基础
——枣庄市“四通”建设带动农村发展
本报记者李济国
元旦前夕,记者在山东省枣庄市走村串户,这里“四通”建设的迅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水泉乡刁岭村、冯卯乡庙岭村,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户户通了电、安装了电表,还像城里一样,户户通了自来水,安装了水表。城头镇西城头村更令人欣喜,这个有500多农户的大村,几乎户户安装了程控电话……山村农户和山外世界联系起来了。
这几个乡村均属枣庄市山亭区,这里地处山东省沂蒙山区西部,是个山之王国,境内大小山头5000多座,近90%是石灰岩山丘陵地,自然条件恶劣;这个区是1983年设立的县级区,是国家当年八大扶贫山区县之一,名副其实的新区老区穷区,经济基础薄弱。经过十来年的综合开发建设,山亭区发生了巨变。特别是近年来贯彻实施农村“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的要求,“四通”进程明显加快。山亭区委副书记阎锡墀介绍说,全区11万多户已实现户户通电,44.6万人用上了电;全区1000余平方公里,已实现村村晴雨通车,通车里程达805公里;全区14个乡镇全部通了程控电话,539个行政村中的440个行政村通了程控电话,农村电话总量达1974门;全区已有275个行政村、524个自然村、39.7万人吃上了自来水,10个乡镇实现了社会化商品化供水。
多山缺水的老区穷区,这样快速实现“四通”,是多么的不易,难能可贵,可喜可贺。山亭区的“四通”建设,是枣庄全市(辖五区一市即相当于六个县)“四通”建设的缩影和生动写照。
1995年初,枣庄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推出了农村工作上台阶、迈大步的重要举措,要求把实现农村村村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的“四通”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奔小康的基础工程,在两三年内完全实现。这一举措符合客观需要,深得民心。在枣庄市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史上,还没有一项举措像“四通”工程那样牵动着全市上上下下的心。“四通”,打破了枣庄市农业发展受传统观念和地域性限制的“瓶颈”,将为全市农业推向国内外市场在物质基础上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条件。因此,“四通”立即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化为合力,创造出惊人的速度。经过一年艰苦努力,据枣庄市委、市政府“四通”办公室1995年12月21日的统计,“四通”最新进程如下:
通电:1995年11月10日,全市农村已户户通电;
通水:1865个村,占59.5%,过了半数;
通电话:1870个村,占59.6%,过了半数;
通公路:2201个村,其中铺设柏油路和水泥路的有1782个村,分别占70.2%、56.8%。
“四通”建设的成果给枣庄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讯、交通、电力、水利能源等向全市农村的迅速渗入,以现代化的手段,极大地改变着农村经济的运作方式,把自然农业带入了市场农业的轨道,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突出矛盾,使生产与市场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今,全市13个大中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台儿庄区的丝绸、峄城区的蔬菜、薛城区的兔毛、山亭区的果品等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都已形成基地。农副产品的供给呈现出新的区域经济走势。
随着枣庄市“四通”的实现,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将会有更加便捷的渠道,鲁南农业与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里充满希望。(附图片)
通公路
通水
通电
通电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