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中国农业方向:发展生态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6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中国农业方向:
发展生态农业
王文学
内容提要: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道路,这既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农业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要调整人和自然关系,促进人与环境、资源之间协调相处。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前进的永恒主题。它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路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
1.生态农业强调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结合。生态农业要求人们必须树立新的农业经营思想,实行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能量密集、商品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避免片面的集约化,精心谨慎地对待农业,通过精湛的农业工艺与农业生态工程,以便在小块土地上首先生产高额产品,再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与加工使产品增殖。通过提高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增殖自然资源,以维持系统生产的高效益,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形成持续稳定高产的多元化农业。
2.生态农业表现为投入的节约性和农业风险的最低限。生态农业强调更多地发挥生物措施、生态措施的效能,通过生物群落的综合,多级、多层次、多向利用,实现最低的消耗,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能。生态农业表现为生态结构的不断进化,使各种生态因子的组合更为理想,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协调,对于生态系统内部的异变和外界环境的灾害性因素,具有更加理想的缓冲作用,增强了对于自然、经济、社会风险的承载能力,从而使农业风险减弱到最低限度。
3.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内部生产潜力的深度开发。生态农业理论强调农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并且是非平衡系统。这要求我国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观念,从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人口——耕地——粮食的有序度不断降低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由耕地农业发展到利用整个国土资源,着眼于国土和海域大陆架。通过食物链网络化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来达到充实生态位,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实现可再生资源的连续利用,以弥补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不足,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扩大视野,充分利用太阳能,增加生产的产品和产量,真正实现林农牧渔副全面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也是农业指导思想上的革命。
4.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的商品生产。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大量实践证明,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链科学地结合为一体,发展合理的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可以多层次地综合利用各种生态系统的生物产物,创造出国际国内市场需要的商品,实现价值的多次增殖;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投入产出链或加工链的环节,促使人工安排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更加合理,使各种有机物和废物得到多层次利用,产出更多的生物产品,使农业发展进入资源——商品——资源的良性循环。我国农业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从事自给性生产,农产品商品率很低,如何将各地自然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商品优势,这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应研究的重要内容。
5.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保持和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无论是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存在地域和地区差别,对条件不同的地区不能强求生态农业建设内容的同一。显然,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进行生态农业设计,才能切实做到因地制宜。生态农业的物质投入是广义的,要求因地、因时、因物投入,强调物质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以农业系统的经济状况和生态结构决定物质投入结构,创造无污染农业。
6.生态农业立体结构模式多样,适合中国地形与环境条件复杂的特点。生态农业强调进行生物种群的时空优化,构成模式多样的农业立体结构,如农田多层次农业结构模式,复合农业群落,以及山地带状农业组合等。
自80年代初生态农业在我国正式提出以来已10多年了。由于生态农业的基本理论和特点顺应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战略的要求,很快被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所接受,同时也得到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1982年国家环境部门开始布置生态农业试点。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提出:要认真保护农业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同年,国家环境部门又与农牧渔业部联合召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交流会。1985年5月,农牧渔业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等单位联合召开了“全国生态农业问题讨论会”。1985年,国务院环委会转发了《关于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省、地、县各级政府,都要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工作,把推广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87年5月,农牧渔业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等单位联合召开了“全国生态农业问题讨论会”。1991年5月,农业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共同召开了“全国生态农业(林业)县建设经验交流会”。因此,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很快,生态经济建设已经进入到以县为单元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阶段。到1991年,估计全国有生态农业试点县近100个,试点乡镇300个,试点村、场500个左右,总数约900多个,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试点区人口达2600万,试点面积占全国农田总面积的2.2%。北京大兴县的留民营村、山东淄博市的西单村、山西闻喜县、湖北京山县、河北迁安县等地生态农业建设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科学已经揭示,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把握了这种趋势和方向,并全力以赴付诸实施,我们就能把握中国农业的未来。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的重大战略选择
目前,世界农业正处在一个新的探索时期,许多国家,在能源紧张、生态危机和人口剧增的考验下,特别是“石油农业”的弊病和缺陷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不得不重新选择自己的发展战略,一系列新的农业思想和农业道路相继出现。重新认识农业,开拓农业新的领域,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农业命题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不同的农业战略选择和农业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党中央明确地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发展农业,进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三大前提。1994年,我国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成为今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是对古今中外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一次新的飞跃,即由把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奴隶”而加以无情地“掠夺”和“索取”,进入人与环境、资源之间协调相处,荣损与共,相依为命,共同发展的新时期,有人称之为生态时代。近10多年来,我国从事农业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试验和实践,涌现出一批生态农户、生态乡村以及初具规模的生态县域,这些成功的经验预示着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道路,既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农业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其作用是保障、引导、促进生态农业的蓬勃兴起,健康发展。一是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知识,不断提高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的生态意识和思想认识,使生态农业建设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搞好总体规划。生态农业建设,要同实施“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同步进行。三是加强组织领导。要在调整人和自然关系的若干重大领域,特别是人口控制、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扎实的成果。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应把这个问题摆上议事和工作日程,使方方面面形成合力,上上下下共同努力,从组织机制上保证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四是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把依靠科学技术、推进科技进步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上,真正做到科学规划、科学组织、科学治理、科学利用、科学开发,使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真正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成为建设生态农业的第一动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