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生命的呐喊——《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6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生命的呐喊
——《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观后
顾乐真
“哪嗬咿嗬嗨”是广西地方戏曲彩调剧常用唱腔中一句习用的衬词。广西老乡说,“一听‘哪嗬咿嗬嗨’,耳朵里就流油。”
彩调旧称调子,以区别于湖南的花鼓戏,但事实上它源于花鼓,在近一二百年经由农村的泥水、土、瓦、铁匠及大量的移民流播于广西全境,有着深厚的乡土基础。过去桂系军阀陆荣廷主宰广西时,军中曾蓄有调子班。以后也曾有过为数不少的调子艺人因农村的破产而渗入军界。随着桂系军队的南征北战,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多变的政局中一首悲壮的调子曲。
调子,原是农民的艺术。调子艺人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群普通的农民——充其量加上一些乡村圩镇上的贫民。尽管他们因多种原因穿上了“三尺半”,拿着“七斤半”,但仍然是一群拿枪的平民。彩调剧《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正是从这个切入点,截取一群平民在政局的浮沉中,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写出了他们的期望,他们的无奈,他们的爱与他们的恨。尽管他们的人生追求,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单纯得不能再单纯,只是要求能唱他们爱唱的调子,要爱他们想要爱着的女人。但在一个毫无人权,又无人性的社会里,这竟成了一种过分的奢求。走过了20余年的人生苦旅,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死亡与腐刑,但仍然不可能实现他们作为人的起码要求。他们终于在生死挣扎中吼出了“比官大的是命,比命大的是调子!”这一朴实而有力量的语言,让人重温了历史上“官逼民反”的过去。《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正是以这凝重的笔调吼出了生命的呐喊。本来,欢乐的人生,理应得到的劳动和爱情……,却为这可诅咒的战争毁坏了——但人的精神是永恒的,是不可能被毁坏的。
彩调向来以反映农村生活中的喜剧及轻歌曼舞见长。但《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却以如此庄严、如此凝重的笔触,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惨,让人在观看之后,投入一种深沉的人生思考,这正是它取得成功的主要方面。
《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的结构,类似《茶馆》式的时代葫芦串,串起一个完整的故事。它以飞彩班调子艺人李阿三的爱情与人生经历为代表的一群民间艺人,虽以鼓哥、大筒(弦子)、小白脸(当场小生)为名,有些“符号”的嫌疑,但人物性格十分突出,尤其是桂姑和莲妹,虽是同一时代、不同身份的两个农(渔)村姑娘,但性格迥然不同,戏虽不多,却光彩照人。全剧经历了北伐、新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桂林保卫战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一曲沁人肺腑的传统剧目《王三打鸟》贯穿其间,成为这出戏和这群艺人的精神支柱。显而不露,隐而不晦,自然流畅,让人始终在“哪嗬咿嗬嗨”调子的伴随中,和人物共同经历了这段历史的苦难。剧中人物也正是在这《王三打鸟》的最终结局中,完成了性格的塑造。
彩调音乐原本是欢快的、明朗的。但在《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中有了很大、亦很成功的发展与创造。仅仅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衬词“哪嗬咿嗬嗨”,却翻出了人生百味中的各种情绪与心态,显示了作者的造诣与功力。舞台上一截带着年轮的树桩转台,也变化多端,似乎也有了生命,与人物一起在欢乐、在哀叹、在呼喊……
《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的演出,使彩调在《刘三姐》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旅程,在新的探索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