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难忘中国情——访俄罗斯汉学家齐赫文斯基院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7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难忘中国情
——访俄罗斯汉学家齐赫文斯基院士
许恒声
齐赫文斯基院士的住所离红场不太远,就在莫斯科河畔一幢苏维埃时代典型的高层公寓楼里。室内的摆设几乎全是中国式的:高悬在过道里的中国宫灯、贴在墙上的中国民间木刻年画和书法家启功的手迹;客厅里,周恩来总理50年代在北京赠送给他的一对景泰蓝花瓶和郭沫若赠送的瓷塑“李白醉酒”端放在书柜里;书柜的上方是郑板桥的墨迹“难得糊涂”。另一面墙上,一幅高约2米,宽约1米的水墨画“鲤鱼跳龙门”,格外引人注目,齐赫文斯基院士说,这是他在中国工作时买下的,郭沫若50年代来此作客时已考证,作品出自明朝名画家之手,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这位76岁的院士,竟有55年是在研究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度过的。难怪他的家、他的言语中,无不透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情谊。他自豪地告诉我,中国东西南北中,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到过北京、上海、广州、延安、西安、乌鲁木齐、重庆、桂林、兰州、杭州、武汉、济南、青岛、珠海……许多城市,他还是新、旧中国变化的见证人。
齐赫文斯基院士1935年考入列宁格勒大学开始攻读汉语,是28名同学中的佼佼者,1939年他担任过苏联国家领导人的汉语翻译,后来被派往中国,先后在苏联驻乌鲁木齐总领事馆和驻北平总领事馆任职。院士今年已76岁高龄,但他的举止十分利落,思维非常敏捷。谈起往事,谈起他在新、旧中国的经历,以及同中国这个“东方邻国”结下的不解之缘,他更是兴致勃勃,滔滔不绝。
齐赫文斯基院士深情地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有机会会见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叶剑英时的情景。他讲到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1949年6月17日在北京郊区宴请和会见他和其他苏联朋友时的场面,讲到他作为苏联驻北京总领事,被邀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经历。他非常敬佩周恩来总理,他说,1949年10月1日那天清晨,在开国大典开始前数小时,以作家法捷耶夫和西蒙诺夫为正副团长的苏联社会各界代表团乘火车从东北抵达北京站,这时,忙碌得一连4昼夜没合过眼的周恩来代表新中国政府前去迎接,使苏联朋友们非常感动……。新中国诞生后,齐赫文斯基成为首任苏联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后来,他又担任了俄中友好协会中央理事会主席。现在,他还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俄罗斯汉学家协会名誉主席。
齐赫文斯基院士在他一生的外交和学术生涯中,从未中断过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执著追求和研究。他的学术著作《孙中山的外交政策梗概与实践》、《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的改良运动与康有为》、《满清在中国的统治》和他所翻译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1943年翻译的《狂人日记》,足以表明这位院士在中国文化和历史研究方面的造诣之深。1992年他出版了回忆录《我的一生与中国》。尽管如此,这位花费了毕生精力从事汉学研究的院士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