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交流活跃与国外60所大学建立联系,100多位教授担任国际学术职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交流活跃
与国外60所大学建立联系,100多位教授担任国际学术职务
本报讯大连理工大学广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目前,该校已与欧洲、美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有100多位教授担任了国际科学技术组织中的重要学术职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出现了生机和活力。
在著名力学家、中科院院士钱令希教授领导创建的工程力学研究所,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活动十分活跃。这个所的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钟万勰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皇家学会支持下,带领中青年教师从1988年起同英国威尔士大学长期合作,共同开展计算结构动力学的研究,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在结构力学的优化控制模拟、辛数值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创造性的成果,并在我国工程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7年来,双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十多次。近年,这个所的国际合作方式又有新进展。
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中,大连理工大学本着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力求创新的原则,面向经济建设努力发展自己的学科。80年代初期,为适应我国石油化工蓬勃发展的需要,学校派出化学、化工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周科衍、金子林等分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共同研修催化理论,并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负笈归来后,这四位教授和同事们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在“烯烃齐聚”理论研究等领域获得在国内独树一帜的成就,并进入了国际前沿。他们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有些已在国际催化学术会议上宣读。他们的两项实用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一批成果即将投入工业规模生产,为我国自力更生生产急需的精细化工产品展示了美好前景。该校以计算数学为主干的数学和海岸工程、生物化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众多学科,通过与国际接轨,均取得长足发展,提高了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大连理工大学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当作培养跨世纪青年学者的重要途径,一批思想敏锐,在本门学科崭露头角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迅速成长起来。39岁出任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王永学教授,1989年在美国完成题为《任意容器三维液体晃荡的数值模拟》的博士论文,颇具创造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压力容器与管道分会1990年最佳优秀论文奖。此后,利用美方提供的条件,开展我国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波浪破碎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与显示研究,均已顺利完成。他已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目前,这所大学的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80%由回国留学人员担任;85位博士指导教师中,有80位都出国进行过学术交流和合作。他们中,大多数是55岁以下学有专长、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新近出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的中科院院士程耿东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基础研究是世界性的,贵在创新。所以,我们近年竭力鼓励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这也是我们穷国、大国发展教育和科技的有效途径。在国际竞争中摘取金牌的教师多了,办一流大学的目标才能达到。(孙懋德马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