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爱眼:众人意识中的“盲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5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每月话题

  爱眼:众人意识中的“盲点”
本报记者赵蓓蓓
眼睛是人体最宝贵的感觉器官,8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健康的眼睛对人类来说,不仅意味着光明与幸福,而且是美感与情感的天然使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便是对此最生动的写照。然而,对当今不少人来说,这扇“窗户”已经或正在被忽视,甚至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有资料表明:我国盲人已达500万,双眼低视力(戴镜后视力低于0.3)者600万,儿童斜弱视者约1000万,青少年近视率平均达40%左右,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大学生的近视率约为70%;我国约有3亿人戴眼镜,但不合格、不合适的眼镜却比比皆是。去年第二季度装成眼镜国家首次抽查的结果是:企业抽样合格率为34.6%,眼镜专业市场全部不合格。
眼睛的疾患和眼镜的隐患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素质。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亟待深入。
在人的一生中,眼睛的健康始终经受着各种各样的威胁:母亲给胎儿带来的先天性眼病,儿童时期的斜弱视、传染性眼病和眼外伤,青少年时期的“屈光不正”特别是近视眼,中青年时期的各种职业性眼病和眼外伤,老年时期的白内障、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眼病等,都会给人造成痛苦和遗憾。但不少人对此却基本处于一种浑然不觉、麻木不仁的状态。可以说,“爱眼”至今仍是许多人意识中的一个“盲点”。
如今,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孩子出生后,父母们总忘不了给他们查锌、查钙、查身高体重,惟恐子女发育不正常。但是,有几个给孩子查过眼睛?1994年底,天津眼科医院曾对176名1岁半到3岁的孩子追踪调查,其中绝大多数家长都未给孩子查过眼睛。殊不知,我国儿童中有2.83%和1%的弱视、斜视者。
小儿斜、弱视极易丧失治疗良机,造成低视力和立体盲。儿童两眼视力相差较大或视力低于0.9,就应到眼科检查,散瞳后验光戴镜仍低于0.8者为弱视。斜、弱视可以戴镜进行光学治疗,也可进行手术治疗。实验表明,如非器质性眼病,两岁以前视力不正常,只需戴几天眼镜就可以矫正。年龄越大矫正所需的时间越长,7岁以后再戴镜,康复就较困难了。超过9岁,许多专家认为已无治疗价值。斜视即使手术,也不能恢复立体视觉,它将给患者未来的择业和劳动安全带来不良影响。有资料说,我国成年人中,因儿童时期未及时矫治眼疾而造成的单眼或双眼弱视或低视力者估计达3000万以上。
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近些年来一直居高不下。1994年国家教委的一项调查表明,小学、初中、高中生的近视率分别为13.64%、46.26%和63.97%。大学生更高,研究生中不戴眼镜者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这几乎意味着,教育程度的提高需以丧失眼睛的健康为代价!记得小时候,我们所受的教育中,论及爱护重要的东西,都会用“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对当今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已变得陌生。国家教委体卫司一位负责人用“很严重”、“在高水平徘徊”来概括近些年学生近视眼的发病状况。究其原因,各界人士普遍认为课业负担重造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为首要,其次包括用眼习惯不良、采光照明不足等。眼科专家、天津医科大学世界人工晶体培训中心主任袁佳琴教授说,把孩子“当小毛驴似地赶”的教育方法必须改革。
青光眼是一种可治不可防的老年常见病,40岁以上者平均每40人就有一位青光眼患者。据此推算,我国青光眼病人约有1000万,其中至少有300万人要单眼或双眼失明,避免此恶果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有些青光眼症状类似急性胃肠炎,而慢性青光眼基本无症状。因此,绝大多数青光眼患者都可能延诊、误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天津眼科医院前院长王思慧告诉记者,来医院看病的病人一般都已是中晚期,很多都是一只或两只眼睛失明了才来。王思慧大夫曾到一单位作青光眼普查,300人中查出了8个,来查的人基本上不知什么叫青光眼。“人们对眼睛的知识了解太少了!”王思慧感叹道:“其实青光眼很易查,看看眼底就行。”
到眼科查一下有无眼疾,一般只需一二十元。40岁以上的人特别是女性,应定期检查以尽早发现眼疾,尤其是青光眼。但在当今女性中,不惜精力、财力去美容、美发、减肥者大有人在,可有谁会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去查眼睛?重视眼睛的女士倒也为数不少,但都是去割双眼皮或文眼线!
对眼睛的疾患,许多病人不仅显得特别无知,而且显得异常“无畏”。据北京眼科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该所对一些病人的视力、眼疾发信随访,有时发几封信病人都不理;有的农村老人,因白内障致盲,拉他做开盲手术都不愿做,认为老年眼瞎是老天爷赐给的造化。
眼睛不像牙齿那样数量多且可再造,假眼对人来讲没有实用意义。人只有一双眼睛且不能失而复得,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有言道:手眼为活。我国民间也有“牙眼为活”之说。总之,人的生活离不开眼睛。眼睛是活力的象征,眼睛不健康绝算不上完整意义上的健康。那么,为何在保健意识日益增强的人群当中,爱眼意识却几乎成为“盲点”?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徐亮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在人们的意识中,人死是大事,人残不是大事,所以人们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等能致死的病特别重视,而对致残的疾病相对重视不够。
实际上,视力的残疾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压力是难以估量的。重残莫过于视力残疾。在这个越来越讲究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的时代,面对1100多万视力残疾者和随时都会给健全人“心灵之窗”带来影响的各种威胁,我们不能再视若无睹。要防盲、治盲,就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爱眼意识上的“扫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