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村办“扶贫农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9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村办“扶贫农场”
本报记者董伟
两个月前,记者来到黑龙江省最贫困的青冈县采访,在曾是该县最穷的建设乡双生村,听到件新鲜事:村办“扶贫农场”。
人称青冈县“没山、没水、没河流,只有盐碱地”,而双生村更是远离县城和乡政府所在地,“四面八方够不着”。建设乡党委书记裴祥介绍说:“以前,双生村每年要吃国家近10万公斤的返销粮,许多农民连土地承包费都交不起。1989年,乡里给这个村定的奋斗目标是:争取年人均收入300元。可是,没过几年,人均收入就翻了几番。”
说起迅速致富的原因,许多农民都夸村里的“扶贫农场”。村长王文说,双生村有210户人家、1060人,人均耕地近10亩。地不少,就是不打粮食。以前,每亩打个百来公斤就不错了,特别是有10户特困人家,穷得没钱供孩子上学。1990年,村党支部研究怎样帮助这几户人家时,想起了办个“扶贫农场”。当时,“农场”的资产就是村上的10垧苗圃,扶贫的办法就是把苗圃的所有零工都让这10户去做,一年下来,每户也能赚几百元钱,补贴一下家用。当年,就有两户摆脱了特困局面。
1993年,“直线育肥”养猪技术传到当地,以往养14个月才能出栏的猪,用这种方法4个半月就能出栏。村党支部于是贷款在“扶贫农场”里办了一个百头猪场,请平时肯钻研农业技术的共产党员刘子忠当饲养员兼技术指导。第一栏养了50头,4个半月后出栏,净赚1.46万元。此举吸引了全村的人都来学习。“扶贫农场”的作用又多了两条:一是技术指导和典型示范;一是积累公积金,增加村里扶贫的财力。现在,双生村成为远近有名的养猪村,家家都养10头左右的猪,去年一年就出栏3000头,全部按合同卖给了大庆市肉联厂。同时,养牛业也开始起步,全村现存栏肉牛460头。畜多肥多,双生村成为全地区的积农家肥大村。连年大量施农家肥,地力显著提高,加上近两年引进新品种,粮食产量也直线上升,亩产500公斤已是平常事。农民数着手里的票子,似乎都不敢相信富裕来得这样快。
前不久,中组部的同志考察基层党组织建设时来到双生村,推开一户人家的门,问主妇王凤兰:“日子过得怎样?”王凤兰说:“俺们现在都很‘趁’”。中组部的同志不解方言:“啥是‘趁’?”王凤兰回答:“‘趁’就是小康。”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扶贫农场”现在还有6户据说是全村最穷的农民在干活。记者在猪场看见张贵林、孙振刚等4个人忙乎着给入冬的猪圈上盖保暖薄膜。应记者要求,张贵林带记者到了家里。
看样子张贵林家还不算富裕,土墙土炕,几样简单的家具,一台黑白电视。记者和他掰着手指算起了1995年的收入:猪出栏13头,约1.2万元;玉米收0.75万公斤,约7500元;小麦900公斤,约1260元;3头牛,约9000元;“扶贫农场”工资1200元。总收入30960元,扣去40%的成本及各种支出,纯收入也有1.8万元,人均4500元。他说:“我明春就盖新房。”
走出张贵林家,我问村长王文“扶贫农场”今后的目标。王文说:“明年再上一个养牛场,重点扶助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农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