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五年走过百年路——郑州商品交易所采访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0
第2版(经济)
专栏:

  五年走过百年路
——郑州商品交易所采访印象
本报记者江世杰
到1995年10月12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满5岁了。
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前身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由李鹏总理亲自向国内外宣布的。5年过后,郑州商品交易所怎么样了?
快人快语的郑交所理事长兼总裁李经谋,与记者谈话观点鲜明,满口数据。他说:“1993年5月,我们在现货批发市场成功的基础上,推出规范化的期货交易,形成了期货、远期现货、即期现货‘三位一体’的市场新格局。现在,郑交所258家期货会员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平均每天成交额在60—100亿元之间;信息、行情通过15条卫星线路及通讯网络向全世界同步发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发现价格、指导生产的功能初步得到发挥;五年来我们始终严格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不仅没有出现大的‘风波’和‘事件’,而且一直保持着稳步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李经谋总裁列举大量的材料和数据,给了记者一个清晰的概念:郑交所只用五年时间,就走完了国外期货市场100多年走过的发展长路。
“郑州价格”能给人以“早知道”的信息,这是许多交易者所公认的。
郑交所由于具有期货、现货相结合的特色,“郑州价格”始终没有背离现货价格,而且与国际市场期货价格基本一致。于是,“郑州价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粮食生产、经营者和加工企业的关注和利用。例如,河南绿豆的主产区邓州市,其粮油总公司是郑交所的“老资格”会员,他们十分注意传播期货市场价格信息。1993年下半年绿豆价格趋升时,全市绿豆种植面积由上年的17.58万亩增加到24万亩;1994年绿豆预期价格趋降时,全市种植面积相应减少为22万亩。许多经常在郑交所购销粮食的外贸公司和加工企业也深有体会地说:如果没有郑交所提供的交易价格信息,我们就很难在粮食价格变动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了。
李经谋总裁用北京市粮食储运公司、山东龙口粉丝厂等一大堆事例来证明,期货市场的另一个基本功能——套期保值,在郑交所也发挥得很好。他说,一些全国和省、市、区的粮油经营公司,以及大的面粉厂、食品厂甚至基层粮管所,都在交易所里通过套期保值来锁定成本,尽量减少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保证了这些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为了验证上述情况的真实性,记者召开了一个由会员单位代表参加的小型座谈会。出席者众口一词地表示:他们的企业确实已经尝到了套期保值的“甜头”。
前不久,一些大户调动大量资金作后盾,到郑交所来“炒”绿豆期货,企图在交易所大捞一把就走。但是,郑交所坚持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一如既往地按规范管理,在控制风险方面做得“滴水不漏”。结果,这些在别的地方参与过多起“期货风波”的“炒家”只得感叹:这里的“水”深不可测,即使是“鲸鱼”来了也难翻起大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