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双向选择的大排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0
第4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

  双向选择的大排档
本报记者陈陆军
隆冬时节,北京街头行人明显减少,然而1月6日那天,首都体育馆里却人头攒动。400多个摊位和每天2万余人次的人流把在这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供需见面会“烘托”得热火朝天。
受一个外地朋友的委托,记者作为一名择业者于6日中午11点排队购票进了场。但见检票人员脚下检过的废票堆积成一座粉红色的小山,足有一尺多高。抬眼望去,“山东人民欢迎您”的大幅标语下是济南、威海等一字排开的人才“大排档”。
据了解,本次见面会为全国性质的招聘会,由人事部主办,招聘单位和前往择业的大学生均来自全国各地。一位来自合肥工大的学生在此邂逅了合肥高科技工业区的招聘团,双方一谈即当场签下意向书。
记者注意到,前来求职的大学生大多很注意“包装”自己:一纸制作精美的简历和一身最佳装扮,再加之一口还算标准的普通话把自己的最佳形象展示给需求方;前来招聘的单位也很注意自己那一方展台的布置。北海市的招聘台上方悬挂着一幅醒目的灯箱广告画:碧海蓝天的金沙滩,海滨城市的无限风光,吸引着一群又一群的求职学生欣然前往。
应聘者比肩接踵,招聘摊位纵横交错,置身其中,恍若走在夜晚的美食街上。一些“热门”单位的展台前总是里三层、外三层,令人欲往不能,欲走不甘;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展台前却问津者寥寥。据在场的人事部的一位人士说:1996年大学生分配形势不容乐观,供需总量虽然平衡,但供需结构却不尽合理,这一点在这天的见面会上已初见端倪。
下午2点,我一身疲惫地挤出了首体西门,手中朋友的简历也已大多送出。这3个多小时的“拚搏”不知结果如何,但这种形式无疑给择业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大学生分配的市场化改革正如日中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