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农民消费面面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0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观察台

  农民消费面面观
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加,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然而,在农民的诸多消费中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既有心甘情愿的,也有迫于无奈的。请看:
建房消费——相互攀比赶时髦。对大部分农民来说,有了钱首先要建一幢像样的房子。时下,农村建房的标准越来越高。10年前花上几千元建一幢普通的砖瓦房就算不错了,而现在花五六万元建楼房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花上10万、20万元建小别墅的也大有人在。我市某乡镇靠开拖拉机发家的郭远发,5年前建起3间瓦房,当时在村里,无论是式样,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他感到很风光。然而,仅半年时间之后,村里就有人建起了楼房,郭某心里很不是滋味。几年来,他拚命挣钱。如今,他又建起了一幢三层楼房,加室内装修,总共花了10多万元。日前,笔者到他家时,郭远发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他又十分感慨地说:“一家总共才3口人,建这么一幢房子,全是为了赶时髦,回头想想真有点不划算。”
迷信消费——愚昧无知浪费多。据调查,目前一些农民家庭用于迷信活动的消费在增长,有的超过整个家庭支出的10%。农民刘大春,其父早在20多年前就已去世,但算起来,去年6月25日正好是其父100岁诞辰,为给死去了20多年的父亲过100岁生日,他请来6个道士念经一天一夜,摆酒席20余桌,把家中所有亲戚都请到了,共花费3000多元。当笔者问他这钱是否该花时,他竟说:“为保佑全家人健康走好运,花得值得,不花心里不安。”
人情消费——有钱没钱都得花。不知从何时起,人情消费风吹进了农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农村盛行的各种送礼项目达20多种。这对那些尚不宽裕的农民来说,真有点难以承受。40多岁的王文海,自己兄弟姐妹6个,妻子兄弟姐妹7个,再加上亲戚朋友,不管大事小事都得出“人情”,少则二三十元,多则上百元,每年的人情费开支都在千元以上。他一家仅靠5亩地为生,全家人勤劳苦作一年的收入也就在2000元左右,用于人情的费用已超过家庭收入的一半。然而这人情费不花又不行,如果有一次“礼”节不到,便会受到亲戚朋友的讥笑和嘲讽。他无可奈何地说:“借钱也得送人情。”
文化消费——单调贫乏少花钱。现在,农民一年到头难得看一场电影。虽然电视机在农村已逐渐普及,但由于受电视台差转覆盖率和农村电力紧张的限制,山区农民很难正常收看。据调查,当前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15%以上,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近四成。如此低的文化素质,有多少人能读书看报呢?再者,有些村组集体订的报纸都在村干部手中,农民们难以看到。少数农民即使订阅了少量的杂志或报纸,由于各种原因,也经常缺少期数。鉴于上述种种情况,一些农民便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文化消费要少花钱,花了钱也枉然。
生活消费——简单朴素又节俭。“种好责任田,混个肚儿圆”。这是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消费观念。近年来,许多农民注意搞多种经营,养鸡养鸭又养鱼,农闲还外出打工挣钱,手头确实宽裕多了。然而,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仍然偏低,除农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外,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还没有转变。农民张云峰,一家3口人,主要靠妻子在家勤扒苦做。他农忙回家种田,农闲外出挣钱,去年收入达2万元,而全家一年的生活费用还不到2000元,大部分钱都用于投资再生产和改建住房上了。他们的信条是:只要饭能吃饱,衣能穿暖就行。
从上述事实中可以看出,不少农民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存在着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如何引导农民进行合理消费、文明消费、健康消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除应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更新消费观念外,还须有可靠的信息指导和全社会的教育引导。
湖北随州市购物中心办公室黄家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