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胖经理”的生意经——蒙古国西部草原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1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胖经理”的生意经
——蒙古国西部草原纪行
本报驻乌兰巴托记者敖其尔
90年代开始的蒙古经济体制改革,似和煦的春风,唤醒了沉睡多年的蒙古西部草原,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牧民生活,孕育了一个个时代的弄潮儿。在乌布苏省府乌兰贡木,记者访问了被牧民亲切称作“胖经理”的巴乙拉。
“胖经理”名不虚传。黑黑的圆脸、胖乎乎的身体,给人一种草原男子汉粗犷、豪爽的印象。乍看起来,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5岁的原模范司机如今已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的经理。该公司现在两个省建有六个分公司,以服务热情周到闻名草原。
谈到当初创办公司的意图时,巴乙拉回忆说,1990年蒙古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不少牧民收入提高。可是由于牧区服务性工作没有相应跟上,出现了畜牧产品积压、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于是他于1992年创办了服务上门的公司,后逐步建立了6个分公司。总公司和分公司以牧民为服务对象,一方面与蒙古包签订收购畜牧产品合同,按时收购,同时把游牧生活日用品及时送上门;另一方面,与蒙古较大的皮革、羊绒厂建立业务往来关系,向他们出售收购来的畜牧产品。“胖经理”用“服务上门和桥梁作用”概括其公司的经营内容。
在科布多省南嘎壁苏木分公司,记者看到仓库和商店里摆放着茶叶、保温瓶、面粉、地毯等70多种日用品。分公司负责人说,牧民需要什么商品,他们保证15天内送到蒙古包。巴乙拉补充说,他们送货上门不加收运费,如果牧民因手头紧暂时付不了现金,可以打借条或用畜牧产品以物易物,这种方式受到牧民欢迎,也提高了公司的信誉。“胖经理”的话就像他本人一样,让人感到实在可信。
巴乙拉公司1995年流动资金达到5000万图格里克。改革大潮冲刷着旧的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巴乙拉高兴地告诉记者,中国的褡裢布、日用品很受蒙古牧民欢迎;中国皮毛市场大、畜牧产品行情好,皮毛加工设备优良,是他们合作的理想伙伴。谈到这里,他念起了今后的生意经:草原畜牧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畜牧产品的加工业发展缓慢,他计划引进中国的洗毛、梳毛机等加工设备,在乌兰贡木建一家加工厂,实现畜牧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下)
(本报乌兰巴托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