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书声琅琅绕山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爱心共筑希望工程

  书声琅琅绕山梁
本报记者傲腾刘亮明
12岁的刘文和10岁的刘二文赶上了好时候。就在因家贫面临失学的当口,一所希望小学——召沟村亮明希望小学出现在家门前的山梁上。小兄弟俩又欢天喜地跑进了课堂。
在另一道山梁半腰挂着的一间土屋里,“险些让穷给害了”的女娃娃杨敏更感到庆幸得很。无奈中,她父亲曾几次要她回家来“撵牛放马掏猪菜”,只因“娃的眼泪”才暂时拖延下来。
校长张二拴感慨说:“要不是亮明希望小学,现在全校的84名学生至少还得有一半失学。”
这是记者在内蒙古达拉特旗盐店乡召沟村采访时耳闻目睹的实情。
召沟村亮明希望小学是投资12万元,于1994年9月建成的。慷慨解囊的是大连三友毛绒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永亮和东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经理赵永明俩兄弟。
召沟村是赵家俩兄弟的故乡。1993年清明节,赵永亮专程回了趟故乡,看着那些被贫困折磨得苍黑憔悴的脸庞,和依旧荒凉贫瘠的沟沟洼洼,心情沉甸甸的。富了的赵永亮觉得自己有责任“出一把力”,不能忘记这片养育过自己的土地和这里还贫困的乡亲们。这“一把力”怎么个出法呢?他想起了一句谚语:钢要使在刃上,水当浇在根上。而对贫困落后的故乡来说,这“刃”和“根”就是建学校办教育。教育不兴,面貌难改。
召沟村当时的教育现状是:唯一的几间校舍,终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好多孩子因家贫纷纷失学。
回家后,哥俩和父母一商量,得到的是一致的鼓励和支持。63岁的老父亲郑重地说:“你们这是办好事呢。挣俩钱不容易,这是花到正道上了。我从心里高兴、赞成。活个人不能光想自己,为大伙儿多谋好事、办好事才算不白活呢。”
就这样,建学校并负责全校学生的学费、医疗费、伙食费和老师工资的事当即就定下了。
一年多后,青砖红瓦的召沟亮明希望小学出现在黄土高坡上。当即就使13个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全校84个孩子再也不用为辍学的事犯愁。
赵家兄弟的义举对老师们的震动很大,他们都抛开家务,一心扑在教学上。三年级班主任汤永安一周代课48节,妻子说他是“嫁给学校了”。汤永安就一句话:“教不好这些娃娃,良心上过不去。”
去年暑假,赵永亮、赵永明俩兄弟收到了一份礼物:召沟村希望小学5个班84名学生的期末统考成绩单。在盐店乡8所小学中,他们的总成绩已从前年的最末,一跃成为第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