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沧海闲人”——京剧学者徐城北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0
第10版(文化)
专栏:学者剪影

  “沧海闲人”
——京剧学者徐城北小记
段功伟
不明白他干嘛自称“沧海闲人”。后来见了一篇文章,说他拜师访友经常带一只家庭主妇用的长方筐,其中装着刚买的青菜豆腐鱼肉粉丝,这才明白“满世界发文章”的徐城北,是个颇有名士风度的逍遥派。
其实,徐城北早在年轻时就被迫逍遥了。他曾只身万里远行,在新疆塔里木河垦区一干8年。在“文革”中被武斗打了出来,又用一年半的时间游遍22个省,吃也吃了,玩也玩了,读过县志,写过旧诗词,最后还涂抹了几本山水画册页……直到把父母给的钱花个精光,这才罢休,一路高吟“还经呼市穿乌市,即上黄河奔塔河”回到新疆。
他做学问,却很是严谨。作为一个出了十几本专著的京剧学者,徐城北好多年前就不断向各方请教京剧的艺术关节,搜罗点点滴滴的史料,包括各种掌故轶事,然后用一种闲谈的方式逐一发表。那些信手拈来的掌故和略带苍凉的文笔,常常使读者搞错他的年龄,误以为他是一个梨园遗老。
文章一篇篇读下去,人们渐渐发现他要讲的其实不是那些梨园往事,而是他对梨园的文化思考和理性判断。譬如,在研究梅兰芳时,他通过各种史料,指出梅之崛起,主要并不在于技术上的绝好传承,而在于把文化因素注入到京剧这一形式中,使之重新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所以越是文化根基厚实的观众,就越会发现梅大师的表演深不可测,就会觉得这一个水袖有如吴带当风,那一个指法好像龙门石刻……正是这种“进入文化”的表演特征,才使梅兰芳把诸多妙龄女弟子远远甩在身后。
作为一个文人,他对京剧不是单纯地“捧角儿”,而是从更高的层次来俯瞰整个京剧艺术。他曾将京剧看作一个旅行者,提出了京剧100多年由“冷”向“暖”的历程是“三座大桥”的假说——
第一座是“黄河大桥”,里程碑是程长庚;
第二座是“长江大桥”,里程碑是梅兰芳;
第三座是“珠江大桥”,虽尚未建成,但已依稀可辨。
这个假说是很新颖也很深刻的,引起了广泛注意。
虽然研究京剧是他的正业,“沧海闲人”偏偏也对某些副业感兴趣。
一次,电视台要他写老字号,他便一头扎进前门地区,走遍了那里的饮食和商业老字号。从个体而群体,从散论到报纸专栏,再到最后成书,20万字的《老字号春秋》就这么出来了。
在研究老字号的过程中,徐城北又不知不觉地对都城文化产生了兴趣,于是写作《北京·前门·人》便提上日程。
去年春天,徐城北和几个朋友游颐和园,傍晚在玉兰树前留影。照片出来后,他配诗一首:“素丽照春迟,群芳避一时。明朝小院静,喧闹去别枝。”好一种平和安适的“闲人”情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